□本报记者 言 宏
日前,衢州市成功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衢州市通过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融合教育树立普惠样板、区域协作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了特殊教育质量的多维突破,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衢州经验”。5月14日,记者专访衢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季根寿,共同探讨衢州打造特殊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记者:祝贺衢州市被确定为特殊教育实验区,您觉得此次衢州能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季根寿:在我看来,特殊教育是丈量教育现代化的标尺,是检验共同富裕成效的试金石。衢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将特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衢州抓住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特融通,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的15年全免费特殊教育体系。衢州在全省率先创办融合幼儿园,设立首批孤独症脑神经研究实践基地……先后实现市县两级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和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四个全覆盖”。
记者:在特殊教育领域,衢州做了哪些顶层设计?
季根寿:一是实施“一盘棋”统筹。坚持“特教特办”,将特殊教育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局与编办、发改、民政、财政、卫健、人社、残联等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资源配置“一本账”核算、督导评估“一把尺”衡量,打造出具有衢州辨识度的“特教改革共同体”。
二是落实“两优先”保障。建立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扶残助学机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力度。一方面,经费投入优先倾斜,建立生均公用经费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各学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义务教育段按普通学校15倍标准拨付;另一方面,师资配置优先保障,实施特教提升“倍增计划”,3年内实现系统培养200名资源教师、50名巡回指导教师、10名融合教育种子教师这“三个突破”。
三是打造“三维度”平台。聚焦“高校+特教+指导中心”,依托衢州学院建设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平台),统筹各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高校的专业力量,配足市县两级特殊教育专职教研员。
记者:在您看来,衢州有哪些创新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学习、推广?
季根寿:衢州立足南孔文化底蕴与地方实践优势,探索出一条“制度赋能、资源整合、文化浸润”的系统性创新路径,这是一大亮点。
一是建立各方协同统筹推进新机制。创建了特殊教育“普特融通”党建联建示范带,以“共同探索、共同实践、共享共赢”为基本原则,通过党建联建工作任务清单,强化普特学校党支部书记履行特殊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按照“由市及县,以中心带学校”的思路,通过“1+6”联建模式,加强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示范引领及兄弟特殊教育学校协作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的市县两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实现专职化实体化运行,促进区域融合教育工作平稳有序深入开展。
二是打造学前领域融合教育新样态。早在2009年我们就支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浙江省首个由特校主导的普惠性聋听融合幼儿园——七彩桥幼儿园。2016年率先开启学前手语双语共融教育模式,对不同残疾等级和多重障碍的聋童实行零拒绝、均衡编班,解散特教班,向全纳融合转型。衢州学前融合教育迈出更大步伐,实现幼有优育、应融尽融。
三是构筑区域协作共建共享新格局。2023年,衢州整合浙闽赣皖四省七地市特殊教育优质资源,汇聚特殊教育发展合力,由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发起成立浙闽赣皖四省七地市“特教共同体”,加强教学重点难点改革探索。举行首届四省边际特教共富研讨会暨启动仪式及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吸引浙闽赣皖川桂六省十地市近3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350余人次参加。
记者:“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是衢州的城市品牌。衢州是如何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做好特殊教育的?
季根寿:衢州南孔文化秉承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教育应普惠所有群体。这一理念直接推动了衢州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对教育公平的追求,通过政策扩大特殊教育服务对象,减少因身体或智力差异导致的教育排斥。同时,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促进全体教育工作者以更包容的态度关注学生个体需求,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一人一案”的个性化教育服务,让“仁者爱人”的南孔精神在“一个都不能少”的特殊教育实践中焕发时代生机,体现了人文关怀。衢州倡导儒家文化进校园,也让普通学生更接纳特殊需要儿童,营造了尊重、包容的教育氛围。总之,南孔文化通过价值观引领、方法论创新及社会动员,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其影响贯穿育人育智育才全过程,培育出向上向善向阳向美的有礼少年。
记者:未来有什么新设计和新探索?
季根寿: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建设,既是破解资源不均衡、服务不精准难题的关键支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纳性与共同富裕公平性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未来3年,衢州市将深化特殊教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特职融通的高质量15年特殊教育体系,在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有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的同时,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成为长三角特殊教育新高地。具体将从以下方面展开:
以学段延伸为支撑,进一步构建服务各类特殊学生终身学习的特殊教育体系。以普惠融合为导向,全面升级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布局,支持职业高中部招收孤独症学生,发挥其龙头引领示范作用。整合教育、康复资源,支持幼儿园创建定点康复机构,探索特殊教育学校职教(班)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特教学校设置中职部(班)。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建设全覆盖。加强就业指导,与优质爱心企业结盟,搭建就业平台,拓宽特殊孩子就业渠道,同时开展社会残疾人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畅通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
以多方合作为途径,进一步探索广义特殊教育服务创新机制。推进特殊教育对象认定实现制度突破,对未办理残疾人证的特需学生,可凭省级医疗机构诊断证明或市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结果予以认定,特殊教育对象实现从残疾儿童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转变。跨部门建设一批针对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特定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发育迟缓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研究试点学校。我们还依靠浙江师范大学的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机构,以衢江区启智学校的浙江省孤独症脑神经研究实践基地为主阵地,鼓励普通学校接收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学习障碍、多重残疾儿童进校融合。
以强师赋能为核心,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育人质量。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达到1∶3,学前和高中教育阶段师生比达到1∶2.5。加强区域教研队伍建设,配备市县两级特殊教育专职教研员。加强特殊教育巡回指导专业力量,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和每人指导3~5所学校的标准,配备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教师,所需教师原则上在市县两级各类学校师资总量内统筹解决。培育、建立9个“普校名师+特校名师”的双导师制融合教育名师工作室。探索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完善送教上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规范化标准。开展各类融合教育专项培训,将融合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校长上岗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必修内容。不断扩容资源教师数量,各乡镇(街道)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平台)至少配备1名专职资源教师。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通过六大市级学科(领域)教研平台,推进特殊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
以儿童友好城市创新实践为聚力,系统性设计特需儿童友好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确保学校、公园、图书馆、公共交通等场所配备轮椅通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触觉引导设施等。提供盲文标识、语音提示、手语翻译服务、可视化报警系统等,满足视障、听障儿童需求。建立0~6岁特殊儿童早期筛查与干预机制,提供康复训练和家庭指导。开设家长学校,提供心理支持、康复技能培训和政策指导。通过媒体宣传消除歧视,鼓励企业、NGO组织参与特殊教育项目。加大市县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力度,探索特殊教育共享教师机制,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儿童都能平等参与城市生活并享有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