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首个专门针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对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结构失衡、专业性水平有待提升、待遇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本报即日起推出“关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报道,介绍浙江在配齐配足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探索,本期推出上篇。
□本报记者 邵焕荣
下午3:10,记者走进温州市建设小学大南校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火热的运动景象。环形跑道上,体育教师郑经明正领着学生开展折返跑训练;篮球场内,来自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范中凯在指导学生练习变向技巧;绿茵场上,来自专业俱乐部的教练员徐辉则在组织足球对抗赛……“引入校外体育师资,共同参与‘每天一节体育课’,这在我校早已是校园日常。”校长陶晓迪说。
长期以来,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老大难”之一。近年来,在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的新形势下,这一短板显得更为突出。如何补齐这一短板?
不增编,也要补足师资缺口
采访中,陶晓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校大南校区现有34个教学班,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班师比不高于5∶1的标准,应配置7名体育专任教师,实际却仅有5名在岗;去年,温州在全市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学校每周体育课时激增至170节,这意味着每名体育教师每周要上34节课,远超每周16~18课时的常规工作量;此外,除了上课,体育教师还需额外承担大课间活动组织、运动队训练、赛事指导等多项工作。“简单地说,按国家标准算,缺2名体育教师,按工作需要算,缺5名,这就是我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陶晓迪直言,当前,做好体育工作,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还不够,必须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加以配足。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摆在学校面前最大的难题是编制。”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教师编制数量配置是以学生总额为基数的,学校没有编制空缺时,招聘也就无从谈起。如何在不增编的前提下,补足师资缺口?
近年来,有不少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合作等方式“向外借力”,补充师资。其中,建设小学就引入了16名校外体育教师,并开设了足球、篮球、武术等6门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
然而,这一做法却难以在经费有限的乡村学校复制。为此,龙游县教育局另辟蹊径。去年9月以来,县教育局根据学校分布和师资情况,盘活全县义务教育段34所中小学的学科师资,在教师自主报名的基础上,组建起由200余名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组成的县域共享教师库。这些共享教师以走教、支教、送教等方式走进乡村学校,为乡村学生送去优质课。
龙游县阳光小学体育教师吴必胜就是其中之一。每周五,他都会以走教的形式,专程到龙游县下宅小学为4个班级的学生上篮球课。这既弥补了乡村小学专业体育教师的不足及专业课程的空缺,又通过趣味训练点燃了学生们的运动热情。“第一次上课,我发现这里的学生连基本的篮球动作都不太会。如今,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走教,学生们不仅球打得有模有样,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也有了明显提升。”吴必胜说。
湖州市练市镇练市小学则将突破口放在了“内部挖潜”上。近年来,该校探索实施“全员体育教师”模式,积极引导文化课教师参与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并定期开展一系列全员教师体育专项培训。“目前,我校已打造了一支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以体育教师为主,班主任、学科教师为补充。”校长徐辉坦言,对体育教师缺编、校园教练难求的学校来说,“全员体育教师”是眼下相对合适的工作模式。
补数量,还要提质量
“体育教师不仅缺在数量上,更缺在质量上。”在调研中,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相关负责人发现,虽然不少学校在体育教师配备上已经达标,但是仍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缺”在哪?一是缺专项体育教师,尤其是“三大球”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对特定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二是缺高水平的专业教练,这制约了学生的专项技能提升与个性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浙江很早就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引导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学校体育教学:2021年,浙江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畅通了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渠道;2022年,又出台了《浙江省大中小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为包括退役运动员在内的体育人才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提供了政策遵循。
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体育教师杨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杨舟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曾是浙江女排队员,拿过女排世界冠军、亚洲冠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国际级运动健将。2022年,她进入湖州四中教育集团,成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不仅给学生上体育课,还带训校排球队。正因为有了世界冠军的加持,学校排球队的发展迅速实现了“三级跳”,仅一年时间,就在该市第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排球比赛中斩获了11枚金牌。
与此同时,各地各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地整合校外专业教练资源,支持学校高质量开展体育教学,今年,长兴县教育局与长兴文旅集团共同组建了校园体育特聘教练人才库。由文旅集团遴选思想品质优秀兼具专业资质与教育情怀的优秀教练员入库,各校再根据实际需求与文旅集团教练团队进行双向选择,相关经费纳入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及文旅集团还会定期对特聘教练进行跟踪评价与考核管理。据了解,目前,纳入该人才库的专业教练已有21名。
宁波市鄞江中学则因地制宜,与相邻的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签订了实行体教融合的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双方“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多年来,依托体校雄厚的体育硬件配置和高水平教练师资,鄞江中学开设了摔跤、柔道、攀岩、散打等一系列特色体育课程,校园体育氛围日渐浓厚,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体育突出贡献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