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可植
走进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这里没有刻意营造的科技感,却在日常课堂中处处体现着教育智慧。机器人编程课上,学生们用图形化软件设计“机器人智能语音”;英语课堂里,师生通过人机互动开展教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科技长廊里悬挂着的一幅名为“未来城市隐患图”的画——画中是被算法控制的红绿灯,在画的角落里标注着:“如果救护车被黑客改了路线会有多危险?”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比任何炫酷的AI演示都更珍贵。
校长何义田对AI的见解彰显了一种“钝感力”:“AI终究是工具,教育的关键在人。”当其他学校还在争论“要不要教AI”时,这里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思考“如何让AI服务教育本质”的问题。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教育定力,正是当下人工智能教育稀缺的品质。
而在江苏省昆山中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正通过识别植物的项目化课程理解AI的底层逻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给他们在计算思维、创新能力上的提升。校长陈纪华说:“我们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安安静静做教育该做的事,也可以缓解社会对教育的焦虑。”这种“钝感”不是迟钝,而是一种清醒的教育自觉——在技术狂热中保持节奏,让学习回归思维培养的本质。
两所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证明,技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码农”,而是让他们具备用科技改善世界的能力与情怀。陈纪华所说的“让电脑做电脑的事,让人成为人”,或许正是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答案——在技术的洪流中,守住教育的本真。真正的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引进新的技术,而是要培育能驾驭技术的思考者。就像金陵中学实验小学那幅画所提醒的: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