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5月16日 星期

职教新样态 共富新引擎
——浙江省职教周产教融合创新路演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在2025年浙江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共生·共富”产教融合创新路演活动备受关注。活动包括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发展论坛、“少而精”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沙龙、项目路演与职业体验3个环节,吸引与会专家和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在思想碰撞中探讨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浙江路径。

激活县域发展的新动能

在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发展论坛上,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海盐学院的办学模式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海盐学院是嘉兴市与海盐县政府为破解县域发展瓶颈、助力共同富裕的职业教育创新项目。”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红介绍,海盐学院通过政校共建、本土化办学方式,精准对接海盐县域产业需求开设专业,构建“中高职贯通+企业定向培养”机制,实现“本土招生—在地培养—属地就业”闭环。她表示,目前海盐学院在校生已达900人,为县域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社会服务动能。

依托新昌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建设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新昌学院)、培养中医药技能人才的磐安现代中药产业学院、落户湖州市埭溪镇美妆小镇的美妆产业学院、与长兴县国家大学科技园紧密合作的长兴医疗器械产业学院、以龙头企业为合作主体的药物制剂产业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副校长姜宇国在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学校打造县域产业学院的创新举措和具体实践。“县域产业学院建设在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高职院校下沉到县域办产业学院,有助于激活县域产业的发展动能。

武义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妙青从政府的角度阐释了建设县域产业学院的必要性:随着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稳步推进,武义县域产业日益发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作为区域职教高地,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武义县政府和本土企业共同组建武义学院。“县域产业学院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表示,要通过县域产业学院搭建政校行企合作的桥梁,共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走向“少而精”的中职教育

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及在《学习时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都指出,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富裕背景下,“少而精”的中职教育该如何发展?在“少而精”中职教育发展趋势沙龙上,与会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当下的中职教育已不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升、层次的提升和类型特征的凸显。”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胡赞以永康五金产业为例,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中职教育的转型。他认为,永康五金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蝶变,亟需能设计、能操作、能协作、能管理的“四能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中职教育要紧扣产业链需求,以“少而精”的专业精度、长学制的培养深度、产教融的协同力度,为区域产业跃迁与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懂产业、精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姚水洪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少而精”不是简单缩减规模,而是通过高质量、特色化、可持续的路径,让中职教育成为共同富裕的人才“引擎”。因此,未来中职教育发展要对接地方产业来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实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高端性、精准性和适应性。在“少而精”中职教育的具体落实方式上,姚水洪也肯定了县域产业学院对区域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促进作用。

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崔陵看来,办“少而精”的中职教育有利于倒逼中职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进而增加中职办学的吸引力。他指出,面对中职与高职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方面衔接不畅的痛点,要重新思考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推进“中高本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