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我和队友在比赛中搭建了一座未来社区的服务站,站内配备智能运输小车……”在前不久举行的杭州市临平区第四届科创嘉年华创意搭建比赛中,来自临平第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汤倬炜获得了三等奖。他说:“参加科创比赛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
在临平,类似的科创赛事频频举办,是当地做深、做实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临平积极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不断提升科学教师队伍综合素养,整合社会各方科学教育资源,努力形成覆盖全学段、校内外联动的科学教育体系。
强基校园,夯实科教阵地
走进崇贤第二小学杨家浜校区新建的开放式科技展厅,只见其中展陈着航空模型等科学作品及学生科学项目发明报告书,供学生在闲暇时自由参观;展厅内设置的科创发布中心,配备荧幕与桌椅,时常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这里分享科创作品的创意与想法……校长姚国刚告诉记者,科技展厅现已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展示和交流的好去处。
要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工作,首先要将目光瞄准学校主阵地。为此,临平频出实招:指导各校围绕整体规划开展科学教育教学;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开展有意义的科学活动;倡导探索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等等。“此类举措的推行,旨在整体提升临平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区教育局指导下,临平各中小学在做好科学教育顶层规划的同时,立足课程建设,以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培育为重点,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2022年,崇贤二小推出“我是小创客”科学课程,面向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并鼓励各年段对科创发明感兴趣的学生积极报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学项目化学习。临平一中则研发了“3D建模”“信息学编程”等校本课程,校内科学校本课程数约占校本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为实践类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精培师资,厚植科教动能
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肖建娣时常奔波在路上,前往各校开展科学教育调研。记者采访肖建娣时,她刚刚结束了本学期的第5次调研。
在临平,不只肖建娣,每位科学教研员都要深入一线,服务各校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记者了解到,该区每位科学教研员每学期要负责调研至少10所学校,通过不定时、不定校随机抽查调研的方式,了解各校科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一线,教研员才能就原生态的课堂为教师们提出恰当的讲课、备课建议,也能及时发现区域内科学教师专业成长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肖建娣说。自2021年起,临平还以每学期输送科学教研员入校的方式,精准排解教师专业成长上的堵点,助力各校科学教育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科技素养,临平还对区内名优教师培养梯队进行梳理,邀请区内外专家组建起12个科技名师工作室。临平一中信息科技教师沈姣娜去年加入了由杭州市信息科技教研员李伟领衔的科技名师工作室。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从教经验的教师,她深知信息科技是一门需紧跟时代的学科,“科技名师工作室的出现是及时雨,为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3月底,工作室邀请专家作了主题为大模型应用的讲座,让沈姣娜受益匪浅。
近年来,临平在提升科学教师综合素养的同时,不断壮大科学教师队伍,先后引进科学特级教师2名、省级名师5名,培养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26名。前不久,在区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的2位教师代表临平区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校社合作,共筑科教生态圈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还需整合校外资源。临平聘请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赋能。
去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王连邦被聘为崇贤二小的科学副校长。成为科学副校长后,他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学校需求,发挥自身力量,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前不久,王连邦还给崇贤二小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有关电的知识的讲座。为了做好这场讲座,他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来准备。王连邦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还将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召集更多专家为崇贤二小带来有趣、有益的科普活动。
与此同时,临平还充分调动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比如运河中学通过馆校共建的方式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2023年,学校科技馆与区科技馆合作,正式建立区科技馆运河中学分馆。得益于馆校合作,科技馆内的一些科技展品长期在学校循环展出,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近距离观察,深究展品背后的奥秘和原理。据统计,仅2024年,临平各中小学共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60场次,惠及学生12余万名。
“临平将进一步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科学教育,聚焦科学素养培养,为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提供优良的学术和实践资源。”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