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洋文凭”灰产链带来的是学历的虚假繁荣,损害的是国内的学术生态,更会助长年轻人走捷径的浮躁心态,贻害无穷。不能任由“速成洋文凭”的把戏继续上演。
作者简介 资深评论员,长期关注教育领域动态及信息,作品多次获新闻奖。
□夏熊飞
近期,有媒体起底“速成洋文凭”灰产链:国内部分学员参加海外留学项目,未能顺利毕业拿到学历证书,却各自经历了收费争议、学历无法认证、成绩存疑、数十万元高昂费用可能血本无归等糟心事。媒体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学员、留学中介、项目合作院校等涉事各方,对于此类留学项目均是“你知我知”,有中介还直接用“寒暑假硕博”吸引客源,俨然形成了一条“速成洋文凭”灰产链。
钱锺书先生所著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凭借“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回国后到三闾大学当了教授。虽说是小说情节,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深刻反映了现实。想不到几十年之后,“速成洋文凭”在国内依然有市场。这些在“速成洋文凭”灰产链中既没能顺利拿到学历证书,又可能损失巨额学费的人,虽是“受害者”,但何尝不是咎由自取。妄图走捷径,甚至弄虚作假,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速成洋文凭”市场之所以形成,甚至“生意兴隆”,与一部分人投机取巧有关,他们既想收获亮眼的学历文凭,又不肯付出相应的努力。国外一些高校正是把握了“买方”的这种心态,投其所好、攫取暴利。针对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境外学历认证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黑名单公示制度并终止相关认证。对参与学历造假的中介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涉及刑事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警醒震慑后来人。
但也应看到,除了个人因素,对海外文凭的盲目崇拜、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外部因素,也在推波助澜。有些高校甚至补贴经费,组团送教师读“水博”。这些学校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为了应对一些考核,或是各类排名对教师队伍中博士及海外博士比例的相关要求,不惜让教师走捷径。当然,由于信息不对称、造假手段翻新等因素,导致相关机构、部分高校及用人单位在对海外学历的查验、认证、把关上存在滞后与漏洞,也让不少“速成洋文凭”蒙混过关,顺利实现“出口转内销”。
“速成洋文凭”灰产链带来的是学历的虚假繁荣,损害的是国内的学术生态,更会助长年轻人走捷径的浮躁心态,贻害无穷。造成“速成洋文凭”灰产链的因素有很多,根本的解决方案是打破“学历=竞争力”的固有认知,让花钱混学历的当事人能迷途知返。“速成洋文凭”或许能让人一时得利,可终究不代表真才实学,后续也会因为名不副实而露馅。为人、做事、求学,都需要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要优化人才认定与评价标准,打破唯学历的评价体系,更不能迷信“洋文凭”,建立更加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在考评高校时,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实力、综合定位等制定更加科学的标准。高校要积极培养、引进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人才,让教师队伍高学历比例不“掺水”。
此外,要在审核把关上发力。一方面加大对海外高校动态的掌握力度,及时曝光那些开设“水硕”“水博”项目的学校,让“速成洋文凭”的生意不能得逞;另一方面则是在查验、认证上更加严格,通过出入境记录、学习时长、求学经历、论文水平、学校口碑等因素判断相关人员海外文凭的真实性与含金量,撕下“速成洋文凭”唬人蒙人的画皮,并通过信息全国联网的方式让拥有此类文凭的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不能任由“速成洋文凭”的把戏继续上演。教育部近期开展的专项行动传递出明确信号:学历认证将进入“严监管”时代。随着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必将有效阻断违规学历认证链条,而只有通过完善跨境学历核验系统、推动用人单位建立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完善立法明确相关责任等,方能构建长效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