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据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直播经济催生了直播招聘师、互联网营销师等174个新职业,近八成新职业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就业创业。从杨亚亚的“带岗直播间”到葛新蕊的“数据化卖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逐梦职业新赛道。在新职业带来就业新机遇的同时,如何让大学生走好走稳非传统赛道,已然成为一个时代命题。
新赛道给有准备的人
□郑建钢
在社会需求多元化、市场消费不断升级、共享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不断推动各个行业的变革,催生了职业新赛道,重塑了就业市场版图。对勇于尝试的高校毕业生而言,与其说这是挑战,不如说是遇到了新的求职机遇。
截至2025年5月,我国已累计发布93个新职业,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智能技术等领域。新职业不断涌现,岗位需求旺盛,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而近八成新职业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实现就业创业,就是新就业形态对年轻群体吸纳能力的直观体现。正在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制定出个性化职业规划,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拓宽求职渠道,努力跨入新赛道,争取喝上“头口水”,在心仪的方向掌握适配技能。
新职业为大学生就业拓展了更多可能性,但要行稳致远,则仰赖于政策、环境和个人能力的三方协同。政府部门要实现政策倾斜,推出系列扶持措施,更好地推进高校与地方的产业对接,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方面帮助,如一定额度内免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资助和补贴、提供研发便利等,为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降低创业负担,提高创业成功概率,以鼓励高校毕业生踊跃投身到新兴领域。
高校要根据职场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拓宽知识边界,培养职场多面手,拓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职业教育部门也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现代职场对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的新追求。
未来的就业市场,求新、求精、求独门绝技。高校毕业生要保持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加强系统培训和实战练习,不断学习新技能,丰富新的职业体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梦职业新赛道中突破传统,成功转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为转变传统就业观叫好
□关育兵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少高校毕业生更加理性、务实,他们不再执着于“专业对口”“体制优先”等传统路径,而是积极、勇敢地拥抱就业市场,在那些多元化、个性化的新职业中,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新途径。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本质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职业作为技术创新的“神经末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共生关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带动电池研发工程师、智能驾驶测试员等岗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这些岗位不仅薪资水平高出传统行业,更赋予从业者参与全球技术竞争的机遇,吸引了大量理工科毕业生投身其中。与此同时,“斜杠青年”“数字游民”等灵活就业形态的兴起,打破了传统职业的固化边界。
新职业浪潮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传统职业的评价标准以社会地位和物质回报为核心,而在新职业兴起的语境下,创造力、成长性与社会价值成为新坐标。短视频创作者通过优质内容触达数亿用户,传递时代精神;“数字游民”用技术专长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元宇宙设计师以虚拟世界重构文化产业形态。这些实践证明,职业价值正从单一的功利性走向多元的社会性。大学生选择新职业,不仅是对个人兴趣的尊重,更是对多元价值的深刻认知,彰显出当代青年的社会担当与创新意识。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职业,既是对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更对企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这场就业观念的变革,必将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构建出更壮阔的发展图景。期待新职业与大学生真正实现双向赋能,期待更多青年在新兴领域中勇立潮头,以创新为桨、奋斗为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大学生投身新兴领域需系统性保障护航
□李 平
如今,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职业不断“上新”“向新”,发挥了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作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毕业生当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比重已超过10%。而其中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职业岗位,更是受到了众多高校毕业生的青睐。
从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再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提供了依据。
新就业形态和新职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尚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比如:普遍存在劳动关系模糊问题,一些新职业尚未建立系统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就业人员工作时间碎片化与劳动强度过高的矛盾突出。与此同时,新职业的岗位职责与发展前景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人们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新职业。
如何解除大学生投身新兴领域的后顾之忧,实现个人成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成为关键议题。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新兴领域政策保障体系,探索适配新职业的医疗、养老保障机制,降低从业风险。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适时出台针对新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更加规范地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等工作,建立针对新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认证体系。动态优化职业发展导向,畅通新兴领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只有新职业有保障、有奔头,社会认同度才会大大提升。
对于高校来说,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联合企业开发项目制课程等,为相关领域定制实训模块,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同时,组织新职业体验活动,降低职业认知门槛,支持有意向的学生考取新职业资格证书等,为毕业后从事新职业早做准备。
相信在政策利好、观念革新及生态营造的加持下,新职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为高质量就业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