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估 中心主任 王 曦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对素养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改理念已很熟悉,也已经接受。然而,我们发现教师们存在提起课标理念头头是道,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的现象。同时,受分数导向的绩效考核等因素影响,很多初中教师还走不出“以考定教”的传统教学怪圈,探索学科素养导向课堂的动力不足。
为破解初中教育发展和评价改革的难题,杭州市专门成立项目组进行初中提质强校行动重大部署。针对杭州市初中教学普遍存在缺乏校本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和校本研修不能完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整合教育行政、教学研究、评价研究、学校实践等多方力量,以调查研究探明影响初中教学提质强校的难点和堵点问题。2020年3月,杭州市教育局出台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实施方案,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估中心以此为契机将学科教学评价量规的研制和使用作为初中提质强校的重要抓手,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力和教师教学能力,打通课标到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米距离,有效探索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和循证教研的新路径。
一、何为教学评价量规
教学评价量规是包含指标、层级和表现描述的评价课堂教学效能的工具,通俗地说,就是能够以此判断怎样的课是好课的指标体系。教学评价量规的研制和使用过程就是学校总结与自身教学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好课的规律和标准的过程。学校通过对初中优秀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的观察,提炼出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及教学要素,对标课标要求构建对教师教学策略具有导向性的指标体系,形成教学评价量规。
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对应“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策略指标体系对应“怎么教”的问题。教学评价量规要着重关注学科本质和学科教学的重难点。比如,运用地图信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评价量规的研制就应围绕区域地图信息的认知、运用和迁移制定教学策略;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概念和性质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量规中的教学策略制定就要围绕是否能让学生清晰掌握概念、定义和性质而展开。
二、如何研制教学评价量规
教学评价量规研制和使用的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并指明教学改进的方向,将评价方法内化成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量规是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导教师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合适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结合教材内容对课标进行解读、领会教材内容编排的目的与学教目标、结合校情和学情分析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路径,有助于形成教学评价量规的基本模型。这个基本模型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教学准备。教师需精通课标、学科原理、核心概念及教材,明确预期学习目标;统筹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策略,确保学教方式有效落实,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能力发展。
2.教学目标。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和学情,用与教学策略相关的语言精准定位和描述包含正确学科价值观、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
3.教学实施。将目标转化为结构化学习内容,围绕核心概念、学科思维和预期成果,整合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通过情境导入、教学展开等环节,结合伴随性评价动态监测学生学习动力、态度与方法,确保有效转化。
4.教学总结。呼应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和板书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和反馈。
学校可以根据基本模型,结合知识结构、教学策略、学习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开发出不同课型的导教、助学的量规。
三、如何使用教学评价量规
教学评价量规可用于备课、上课和研课各环节。备课组通过共享量规实现教学目标方向一致与资源共建;教师可借助量规进行自我反思与课堂调整;教研组依托量规开展课例研讨与范式提炼。
1.用量规备课:通过课标解读和学情诊断,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和学校学科理念,依托学科教学评价量规进行集体备课,精准定位认知基线与教学起点,并将核心素养拆解为分层目标。
2.用量规教学:教师基于量规使教学活动与教学保持一致,根据学情通过伴随性评价调整教学活动的思路开展教学,使教学设计有据可依、教学实施有的放矢,还可借助AI评课和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实时诊断目标达成度、学习行为及策略有效性,动态优化教学环节。
3.用量规研课:将量规贯通“备课—展课—观课—议课—评课”全过程。展课时,教师在量规引导下精准设计目标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落实核心素养;观课时,量规提供结构化框架,聚焦关键教学行为与学习表现;议课和评课环节,依托量规数据开展诊断性分析,提出改进或调整策略,指导教师在同类型教学中进行教学能力的迁移,推动深度教学和研讨,并对量规的修订提供意见。通过持续迭代量规,教研活动可以实现螺旋式发展,既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又培育了基于证据、协作共进的教研文化,使教学改进兼具科学性与发展性。
四、推广和深化教学评价量规
杭州市开展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的成员学校由原先的55所扩展至90余所。成员学校采用边研究边推广的方式推进教学评价量规。其间,我们成立了涵盖各大学科的核心基地课题组,对量规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策略转化、学科思维方法体现等难题集中攻关。
我们还组织“教学评价量规导引教学改进”的评比活动。活动要求每个学校派两位教师组队参加。一位教师依学校研制好的量规上课,另一位教师根据教师上课情况依量规进行评价。这一活动,不仅考查了学校量规制定的科学性,更考查了学校制定量规后的适用性;不仅考查了学校好课的展现能力,还考查了学校研发好课和评价好课的整体能力。
教学评价量规是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解读,是在对好课的理念深刻理解上生成的。因此,我们还组织教学理论专家、教学评价专家和教学实践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熟知、掌握和使用教学评价量规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
●点评:
浙江省教育厅副总督学、督导处处长 方红峰
“以评价量规研制驱动初中教学改进的区域探索”课题组以学生在课堂上最终“习得了什么”为锚点,从课的终点倒推回来研究课堂教学,以确定最佳的教学流程,命之以量规。课题组开始以常规的新课、复习课、练习课等课型开展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学生的学习内容存在性质上的差异,进而从“以学定教”逻辑出发,逐步形成了概念、规则、原理、策略等课型的量规,直指学生的深度学习,也让教师在明白“如何做”的同时,知道了“为何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