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小魔镜,请问这个是什么花呀?”近日,在杭州市萧山区信息港幼儿园开展的春日毅行活动中,中班幼儿欣欣拿着一面特殊的“镜子”给路边的花拍照,并好奇地提问。随后,“小魔镜”的屏幕上迅速弹出花的名称和图片,还配有智能语音讲解,鼓励幼儿继续提问。
这一幕场景正是当下学前教育领域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汹涌而来,学前教育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幼儿园该如何下好先手棋?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省内多所幼儿园。
未来已来,学前教育拥抱人工智能浪潮
握手、倒立、画爱心……4月22日,嵊州市仙湖幼儿园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新朋友——智能机器狗“笨笨”。在当天的幼儿园读书节启动仪式上,“笨笨”凭借灵活的肢体动作,迅速成为全场焦点。它会通过语音交互功能和幼儿对话,用萌萌的声音讲述经典绘本故事,还会融合音乐和舞蹈演绎园歌,赢得幼儿们的阵阵喝彩。园长李春蕾认为,这场人工智能与阅读完美融合的活动为幼儿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当前,人工智能进入高校和中小学的实践屡见不鲜,但其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践却不多见。4月29日,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了《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让全省幼教人备受鼓舞。
在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园长何晓勤看来,虽然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中小学,但是也为学前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参考。“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何晓勤介绍,早在2019年,实验园便与浙大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共建人工智能启蒙课程。幼儿园在每年的艺术节期间都会举办“实验园AI机器人日”活动,创设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积极营造拥抱人工智能的教育生态。
此外,浙江还在区域层面开展了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温州市早在2022年就着力打造“三朵云”学前教育智慧管理平台,通过“云呵护、云慧玩、云管家”三大系统为循数治理提供依据,还升级打造人工智能赋能幼儿学习的新场景——学前“智学堂”;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大力推进“1+4+Y”学前数智教育示范区建设,聘请高校专家与骨干教师担任“学前数字首席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下学前教学方式变革项目研究;诸暨市创新构建幼儿人工智能教育赛事体系,以赛事为纽带,带动70余所幼儿园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的当下,浙江各幼儿园探索着“AI+学前教育”的无限可能。
技术赋能,人工智能重构学前教育场景
在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幼儿园的百草园中,一场人机协同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上演。幼儿瑞瑞发现植物叶子的形状不一样,便通过幼儿园开发的“百草园AI智能体”提问:“为什么有的叶子是圆的,而有的却又尖又细?”AI智能体用萌萌的语音提示叶子的形状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关,还给瑞瑞布置了一个简单的观察任务。随后,瑞瑞观察到,橡胶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适应温暖的环境;松树的叶子呈针状,能够在干燥寒冷的环境中生存。他将观察结果上传到“百草日志”中,并得到了AI智能体肯定的反馈。收到AI智能体授予的“植物观察小博士”称号后,瑞瑞备受鼓舞,并表示想继续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
此外,人工智能渗透进幼儿园的课堂和每日活动中,为学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杭州市滨江区浦沿幼儿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辅助美术课堂教学,引导幼儿利用人工智能将画作从静态图变为动态的画面,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温州市鹿城实验幼儿园引入“法宝机器人”辅助教学,探索人机协同的教育模式,形成“教师设计课程—机器人执行互动—数据反馈优化”的闭环教学;长兴县实验幼儿园引入绘本机器人打造AI阅读平台,智能分析幼儿的阅读数据,还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智能互动辅助幼儿进行绘本阅读。
人工智能重构了幼儿的学习场景,也让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宁波市海曙区望童幼儿园教育集团引入人工智能平台后,让大三班班主任沈瑜印象深刻的是幼儿玲玲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玲玲精细动作发展的细微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然而,通过人工智能平台对玲玲日常观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发现她在美工活动中手指灵活性不足,于是为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在精细动作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总园长俞华萍认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教育,提醒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在园所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早上入园时,杭州市萧山区开悦幼儿园的幼儿都会在门口的智能晨检机前进行面部扫描;进入教室后,幼儿会自觉戴上运动手环。这样,他们每天的入园时间、身体状况、运动轨迹、运动量等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而这些数据是教师们调整教学策略、开展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据。园长李阿慧介绍,这样的“未来儿童数智驾驶舱”可以实现安全管理、后勤资源调配和智能评价等功能,大大提升了幼儿园的管理效率。
审慎前行,以“慢教育”思维驾驭“快技术”
智能化教育教学工具、海量的学习资源、沉浸式的互动学习场景……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的碰撞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体验,但也暗藏着复杂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与学前教育融合中的挑战,找准工具理性与教育温情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全省幼教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议题。
面对当前的“AI+学前教育”浪潮,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杨妍璐保持着相对审慎的态度。在采访中,她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幼儿长时间暴露在电子屏幕面前,可能会对大脑产生过度刺激,进而削弱专注力和感知能力;教师过度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技术依赖,容易导致思维僵化、教育内容同质化;所有问题都让幼儿寻求人工智能的解答,可能会导致师幼关系疏离,甚至在幼儿心中树立人工智能的权威形象,产生技术伦理问题……
“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儿童活动的主要方式。”杨妍璐认为,人工智能潮流之下,学前教育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化,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逻辑没有变化。因此,幼儿园应该保持“慢教育”思维,坚持教育底线和儿童立场,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特点;密切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确保技术真正服务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作为“安吉游戏”全国推广试点园,杭州市萧山区级机关幼儿园坚守“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理念。副园长施华莎介绍,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了“单次AI使用时间少于10分钟”的约定,建立“自然日”“AI游戏日”动态调节机制;把每周五设置成“AI吐槽日”,鼓励幼儿讨论AI的缺陷;开发AI使用观察量表,记录幼儿情绪反应与技术使用轨迹,避免“为用而用”的技术异化。
创设有技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学前教育环境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杭州市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俞春晓认为,在技术迭代的喧嚣中,师幼互动才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基础伦理,是所有技术赋能的终极坐标。她提出设想:可以建立人机协同的教育生态共同体,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合伙人。在第五届浙江大学文琴儿童发展论坛系列研讨会上,浙大教授徐琴美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学前教育理念不会因教育技术的改变而改变,“要保持儿童视角,坚守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