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吴海武
阳光斜斜地照进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的鼓词非遗教室,17岁的余佳乐左手按弦,右手用竹筷轻敲牛筋琴,琴弦震颤出清脆的叮咚声,像瓯江水面泛起的粼粼波光。她用地道的瑞安方言唱起新编鼓词《瑞安好风光》,身旁的同学或击扁鼓,或打三粒板,清亮的嗓音与动听的乐器声交融,让古老的乡音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光彩。这样的场景,在瑞安职中已持续上演了10个春秋。
百年乡音待传承
要听懂鼓词,得先认识这张“浙南文化名片”。温州鼓词是发源于明末清初的古老曲艺,用瑞安方言说唱,亦称瑞安鼓词,因表演者多为盲艺人又被称为“瞽词”。其最独特的莫过于伴奏乐器牛筋琴——5根由牛筋制成的琴弦张在梧桐木琴上,用竹筷敲击能发出清脆透亮的声音,与扁鼓、三粒板等乐器合奏,形成独具瓯越风情的声韵体系。
“50多岁的人台上唱,50多岁的人台下听。”2014年,校长谢炳冲在非遗普查中目睹的场景令他忧心忡忡。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温州鼓词正面临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55岁的窘境。更严峻的是,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让年轻观众不断流失,传统曲目与当代生活断层。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能肩负起怎样的使命?难道要等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看牛筋琴时,才想起传承这家乡的声音?“我们有师资、有场地、有学生,何不打造一个基地,把温州鼓词等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在校务会议上,谢炳冲的话点燃了教师们的文化使命感。
曲艺走进青春校园
将非遗请进校园不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学校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辟试验田——这个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其声乐、口语、舞台表演等课程与鼓词技艺天然契合。2015年9月,由42名学生组成的鼓词社团开始系统学习,每周3节课的固定课时和投资近20万元建立的鼓词实训室,让非遗传承有了制度和教学的保障。
师资是传承的核心。学校特意请来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陈春兰及其团队授课,并专门安排教师负责社团工作,协调并辅助教学。第一堂课,当这位国家级传承人拿出蒙着红绸布的牛筋琴时,学生们还窃笑着称它“老古董”。而当陈春兰演唱起温州鼓词经典选段《杀庙》,学生们被夸张的唱腔和滑稽的念白吸引,瞬间安静下来。陈春兰用牛筋琴的叮咚声模拟出刀剑碰撞、风雨交加等场景,琴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铿锵激越,把包拯智断冤案、惩恶扬善的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学生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课后,学生蔡雨彤在日记里写道:“原来牛筋琴会讲故事,那些泛黄的传说突然有了温度。”
老技艺的新生方式
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学校采用研习传统技艺、学习经典曲目、创作现代作品、展演检验成果的四步走模式传承鼓词文化。
在掌握了三粒板节奏谱等基础知识和演奏技艺、学会了《十二红》《劝世文》等传统曲目后,师生开始尝试“非遗+”的跨界创作。他们将寓言故事《小马过河》改编成童趣盎然的鼓词小品,用三粒板模拟马蹄踏水声。他们还自创曲目:《五水共治》把环保主题融入鼓词,用牛筋琴的滑音表现汩汩清流;《瑞安自古多清官》则用传统大词曲调演绎廉政文化,在巡演时引发观众共鸣。
现在,鼓词课程已覆盖瑞安职中学前教育、商务助理等多个专业,累计培养学员超千人,社团招新年年报满。同时,学校与瑞安市文化馆、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瑞安市曲艺家协会等合作,共建温州鼓词艺术传承教学基地,形成“一支队伍+一批曲目+多元平台”的社会服务模式。师生还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为“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代言,让鼓词表演成为当地旅游线路上的一大特色。
最近,师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创作曲目《不上当》,尝试将传统艺术道情与牛筋琴的叮咚声融合起来。在瑞安职中,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活着的传统,它和年轻人一起成长,就像瓯江水,永远向前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