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琦
日前,杭州外国语学校牵头组织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修活动,来自省内外语类大中小学的4位思政课教师各自带来了一堂颇具新意的思政课。此次研修活动,是省内外语类大中小学合力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类大中小学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育人着力点,展现出思政教育别具一格的新样态。当思政邂逅外语,会碰撞出怎样的育人火花?就此,记者走访了几所外语类特色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和一线教师。
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起,杭外便开展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校党委书记王华琪认为,加强思政教育是时代使然,更是学校办学实际所需。“学生只有在精通外语的同时筑牢中华文化的根基,才能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时代人才,避免出现文化认同偏差。”
为了让思政教育更加体现外语特色,杭外致力于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外语”的育人品牌。考虑到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高中部思政课教师张松玲会在课堂建构中有意注入外语元素。在上《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章节时,她特地开展了“江山壮丽,我说浙江”视频制作活动,让学生用中英双语谈谈如何促进浙江高质量发展。而在课堂展示外国媒体对我国的评论时,她也更倾向于直接使用英文原文,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坚定政治认同。此外,她还与英语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完成书稿《喜迎二十大 奏响青春梦——汉英双语绘新时代中国成就》,帮助学生对新时代的中国成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思政课,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也是杭外开展“思政教育一体化+外语”建设的有效载体。今年3月,学校模拟政协社团成员虞跃带领小组完成了一次非遗项目调研,为外国友人规划了杭州非遗一日之旅。“我想让更多外国人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虞跃觉得,这次活动不仅让他将外语知识投入实战,也让他对文化自信有了更具象化的感受。
杭州上海世外学校则选择通过多样化活动,唤起学生对国家文化的情感认同,彰显“中国心,世界眼”的育人理念。副校长石晓云向记者介绍,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被列入校“阳光课程”,由党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旗下宣讲。宣讲内容贴近国家时事、传统文化,语言生动活泼,并采用中英双语。此外,学校还因地制宜,为各个年级量身定制了融入红色基因的特色课程。比如,在4月10日开展的“小脚踏运河”课程中,二年级学生行走于大运河畔,感悟革命传统。
作为外语类高校,浙江外国语学院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能担当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之大任,能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的人才。在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中,浙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锋发现,尽管外语类学校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各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外语类高校的学生普遍更关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热点事件,而自媒体的兴起,更容易让学生在极短时间内接触到一种未被论证的观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解读热点,及时在课堂上给出客观、科学、深刻的分析。中学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将热点事件融入日常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他说。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辩证”是受访者提及的高频词。在外语类特色学校,多元文化的浸润让学生具备更开放的立场、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价值认知的挑战,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就此凸显。王华琪认为,思政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拥有辩证看待国家及世界的视角。
浙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新也高度认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重要性。他说,在如今信息多元复杂、焦虑情绪弥漫的时代里,外语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破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让思政教育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