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

社会认同“问题学生”标签,折射了什么


新闻回顾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一份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引发关注。调查显示,有32566名受访者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

认同“问题学生”本身是个问题

□冯海燕

从这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接受“问题学生”这一标签,还是多少让人诧异:是时下社会的包容度低了,对学生过于苛求,评价标准过高;还是而今令人头大的学生真的太多?

厌学、多动、社交障碍、沉迷网络……不可否认,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管占了哪一样,都可能会让家里“鸡飞狗跳”或“阴云密布”,也可能影响班级纪律乃至校园的文明与安全。只是,“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理论层面其实并没有“问题学生”这一概念,“问题学生”也没有一把可供衡量的标尺。当成年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以自己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主观、随意地给他们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那么所谓“问题学生”只会越来越多。

社会认同“问题学生”标签,这倒的确是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还调研了16046名学生。多数学生表达了对“问题学生”标签的负面感受:不被理解、感觉被区别对待、比较害怕、感觉很差劲、无药可救、很悲伤……也就是说,一旦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学生就可能被孤立、被歧视,从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成年人也可能因此降低对他们的期望,淡化自己的教育职责。这可能导致学生身上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只要这个问题横亘在这里,那么对孩子的成长注定有百害而无一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花期和成长节奏。倘若有人一时半会儿没有长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谁又能说他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不会大放异彩?我们要做的,不是怀疑、否定、打压,而是时时关注、悉心浇灌、静待花开。

是学生有问题,还是学生遇见了问题

□夏熊飞

当学生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大部分教师、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改变他们,而忘了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标签当中的“问题”指代的是什么?是学生有问题,还是学生遇见了问题?如果答案是后者,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这些问题又源自何处?

很多学校的办学宗旨中都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可在实际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分数、升学率等反而喧宾夺主。学生的需求被忽视、个性得不到尊重,他们仿佛成了教育流水线上一件件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无益于提高分数、升学率的行为都可能被当成“问题”被严格禁止。在这样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之下,学生的确容易出现问题,也容易被认定为“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并且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将所有的教育责任都理所当然地推给学校和教师,缺乏对孩子的关心、陪伴、沟通,孩子遇到难题、困惑无法从家庭中得到理解与帮助;另一个极端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包大揽、盲目加码,紧张的学习压力无法在家庭中得到释放与纾解。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现在的学生触网年龄越来越低,一些网络不良信息对他们尚未成型的三观容易造成冲击,导致其出现网络沉迷、心理健康问题等。

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乃至心理疾病,需要教师、家长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不是对“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视而不见。

因此,唯有改变全社会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与刻板印象,直面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问题,着手改善,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并直面孩子遇到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才能让所谓的“问题学生”真正摆脱困境,也才能培养出更多个性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

多措并举, 减少所谓的“问题学生”

□李 平

“问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其形成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和家庭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当谈论起“问题学生”时,往往指的是对学校教育不适应,难以融入学校学习,有各种学习适应性问题、人际问题的学生。也就是说,家长和教师口中的“问题学生”,其核心是指向学业的。

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们觉得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考试和学习成绩”。受访学生认为,除个人因素外,造成困难的第二大因素是家庭因素,占比22.62%。排在首位的家庭因素是“父母对学习要求严格,给了自己很大压力”;其次是“父母与自己交流的方式让人觉得不舒服”;再次是“父母关系紧张/破裂/家庭暴力”;最后是“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欲很强,让人觉得窒息”。而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分别占比17.2%和15.8%。

切勿再给那些在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轻易地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要想从源头上减少所谓的“问题学生”,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要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为孩子营造温暖、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学校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和评分体系,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通过多种平台及活动,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在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让“问题学生”这一标签成为束缚学生成长的枷锁。别再让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本身,成为学生成长“问题”的一部分。唯有摒弃旧有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一些理解与爱,多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方能让那些被“问题”阴影笼罩的学生拨云见日,点亮他们深受困扰的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