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嘉兴市以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为契机,健全工作机制为主线,建强育人队伍为推力,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凝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路径。20日,记者专访嘉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教育局局长武曜云,共同探讨嘉兴是如何打造校家社育人新路径的。
记者:在你看来,校家社协同育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武曜云:只有深层次地想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当下,孩子们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研究,提了“四个化”:就是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家庭教育功利化。城市化以后,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村前屋后、邻里伙伴的儿童世界,缺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积极体验,也缺乏心理锻炼。工业化渗透到家庭以后,家务劳动简单化,很多父母不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孩子缺少了学习的榜样,没有了锤炼品格意志的源头。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不断地在影响孩子,以致孩子辨识不清、方向感迷失、意义感迷失,让教育变得更加困难。而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让家长唯分数论,代替孩子决定了一切,没有给孩子留有自己成长的空间。
有次嘉兴市委书记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一些大学生参与。有个大学生说了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说“我虽然是嘉兴人,但对嘉兴其实不了解。我除了校门口这条路外,都没去过别的地方”。嘉兴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文化名人灿若星河,如何用这些文化名人来增强他对家乡的认同感?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力量,进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所以非常有必要把校家社育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协同发力。
从大的方面说,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校家社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家庭育人的主体责任,全力构建社会育人的支撑体系,有助于营造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记者:要使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活动能顺利推动,需要各机构、部门联合。要让众多机构、部门都能够卷入,做好横向的融合特别不容易,这是别的地区很难做到的,嘉兴是建立了什么特别的机制吗?
武曜云:市教育局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机制,以完善的会商制度、议事规则和职责分工,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细。我们在会议上会常态化地开展交流,通报存在困难,提出改进建议,集中审议,然后协同推进。有次会议中,我们提出,每逢节假日,各学校放学时间相对集中,交通压力大,如何安全高效疏散成了难题。交通部门领导就提出可以开通“定制公交”,派公交车到学校里来接学生。
我们一般半年举行一次会议,然后大家会商。工作中,大家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比如市科技部门会告知有哪些实验室适合和学校合作,以及实验室的特点等。所以,这两年暑假我们都会将学生带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室,让他们去感受院士等专家的工作室,拉近学生与科研之间的距离。又比如,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热线,但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让电话号码更好记,后来我们想到“帮帮我一起帮帮我”的谐音号码“88517885”。我们跟电信部门沟通后,他们大力支持,号码几天后就公布了。
另外,嘉兴市出台《关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夯实政策制度保障基础,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中小学家庭教育品质提升行动计划》《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课程指南(试行)》等推进具体工作。嘉兴市还制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行动方案》,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开展协同育人理念指导,扩大协同育人队伍建设,拓宽协同育人活动渠道,营造协同育人良好环境。
我们还组织开展市级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实验校评选工作,遴选实验校20所,打造一批亮点突出、成效明显,能辐射引领全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推进的区域与学校,准备到2027年,评选100所协同育人实验校。
记者:除了协同机制,你觉得还有哪些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武曜云:我觉得嘉兴最好的一点就是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嘉兴市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统筹指导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成立嘉兴市家长学校总校,全市中小学家长学校100%覆盖。成立家庭教育学院,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家庭教育志愿者等。我们在市里的图书馆、街道、社区等都有“健心客厅”,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习中心。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家长学校以及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网络。
我们成立了嘉兴市校家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牵头部门,负责研究哪些资源能跟教育教学相结合。我们还成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统筹谋划全市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总站有评估、科普、干预、反馈的一整套工作模式,能够及时地在全市的面上来推进。
除此之外,我们提出了“总分总一站式”驻站工作模式,从市属学校选派1名专职心理教师到总站集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每个学期开始,市属所有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排查评估,并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干预。很多学校仅靠一个心理教师不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教师可以借助总站的力量。
嘉兴还设立了24小时心理求助热线,我们认为这是特别好的一个做法。我们开通了24小时不打烊的心理健康热线。这一热线确实是帮助到了很多的孩子,也帮助到了很多的家长,3年来,面询已经做了1000多例了,咨询电话有五六千例。
记者: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专业力量支撑,尤其是家庭教育专家的指导。嘉兴是如何快速配齐这些专业力量的?
武曜云:我们组建了以国家、省、市家庭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嘉兴市校家社共育体智库,成立由54名省级专家组成的嘉兴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广泛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家庭教育专家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等育人知识普及活动,仅今年已有30余万名市民受益。全市设立家庭教育工作室7个,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148支,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教师270人,有家庭教育志愿者2000余人,积极教育“种子家长”1000余名,建立家庭积极教育学习小组200余个。
为了培育师资队伍,我们还组织了协同育人高级研修班,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负责人开展培训,实施全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双必修”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双证”持证率,争取到2025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C级资格证书的教师达到98%;到2027年,完成1万名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认定1000名嘉兴市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记者:嘉兴市一直提倡积极教育,这给实验区的探索提供了基础,你能具体说说积极教育吗?
武曜云:积极教育来自积极心理学。其实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讲的是末端,如开展心理排查、干预等。我们要做到“治病于未病”,还有就是固本培元,培养提升免疫力,所以我们提出了全面实施积极教育的理念。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体验、积极意义,明确了六大积极教育的任务,形成了积极教育行动方案。
嘉兴市教育局通过“全域、全景、全程”三全育人模式推动积极教育工作,将其纳入校家社协同育人支持体系来谋划,构建大德育、大健康、大协同的工作格局和教育样态。2022年6月,嘉兴市教育局发布积极教育行动方案,对全市积极教育的开展初步明确了方向,形成了顶层架构。持续推进积极教育工作,举行积极教育行动启动仪式,评选积极教育种子学校,推出“嘉心·积极教育”系列讲坛,开展积极教育“三进”(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服务,召开积极教育课程研讨会,评选市首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研学基地,开展“蒲公英”心理护航“六个一”活动,举办积极教育管理者和指导师培训班,开展积极教育指导教师遴选认证工作。积极教育的一系列工作为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支持。
记者:嘉兴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武曜云:嘉兴将进一步健全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落实《关于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意见》,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打造全覆盖融合场景,试点建设校家社共育体,推进各类家庭教育服务场景的构建,将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块融入嘉兴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提升多维度共育水平,加强协同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打造一批孩子喜欢、家长认同、社会协力的活动品牌,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推动协同育人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县(市、区)学校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更好地服务好学生、赋能好家庭、温暖好社会。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吕玉刚:
嘉兴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之一,率先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加强对市域的统筹协调,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了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覆盖。通过实施积极教育、建设心理健康总站、开设不打烊的心理护航热线等举措,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效显著,积累了有益经验,具有学习借鉴价值。
●国家督学、浙江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 李伟健:
嘉兴市建设了市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在国内最早实施心理专职教师“总分总一站式”心理与家庭教育服务,开通24小时家庭教育与心理关爱热线“88517885”,聚焦儿童正向人格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全天候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全域推进,凝聚各方,同向发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现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