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21日 星期

融慧聚力:传统文化浸润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道德体验不仅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德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学生更好地体察和感悟。

□海宁市硖石小学 贾海龙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所学校都要深入思考的。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中,海宁市硖石小学建立起“慧力德育”课程体系,以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基本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

“慧力德育”的基本理念是“慧心慧行,有力有为”,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学校文化底蕴、校本德育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正己立己、立人达人、大爱大德等良好品行,实现身心状态和谐、人际关系和睦。

学校“慧力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场域文化。围绕地方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百草园、灯彩、江南丝竹等文化品牌建设,发展特色班级文化,使学生养成自学自省、互帮互助的行为习惯,快速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提升道德观、礼仪观和爱国情感。

2.人文管理。促成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做学生“生活的指导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构建党团队协同育人机制,把党建、团建、队建活动有机整合,让师生进一步拉近距离;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提升学校人文育人水平。

3.红领巾学院。学校依托红领巾学院,定期组织合作型、竞技型、思辨型活动,鼓励学生协作完成挑战,选择性地接受不同观点,在互动中对比和反思自身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思维。

4.志愿者服务。学校编制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与社区合作或邀请社会工作者来校指导,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时反馈和评估学生的表现,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5.主题活动。从秋季开学到次年暑期前,学校共组织10期主题活动,分别为传统节日教育、二十四节气教育、项目式学习等,内容涵盖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文明习惯、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科技、艺术等。

6.校本课程。“成长三礼”课程以传统国学为素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教会他们正确地对人、对事、对物、对己。“校园四节”课程结合“五育”并举发展要求,定期举办读书节、体育节、民乐节、科技节活动,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

为更好地推进“慧力德育”课程体系的落地实施,学校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实践操作。

1.场域助力。优美的学校环境具有美育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学校根据年度德育主题,通过扁平化教育,将管理重心下移,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开展个性化活动,建立新班级文化,实施德育导师制度。

2.家校合力。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结合,形成和谐的教育网络,良性互动,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逐渐形成全员覆盖的家访新格局,设立数字家长学校,推行家长开放日制度,打通德育的“最后一公里”。

3.评比角力。学校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实施“自己的事务自己管”“自己的干部自己选”“自己的班规自己定”等活动,以评促改,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4.劳动增力。学校依托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元宵节等,在百草园、小农夫种植园、灯彩馆、星火炬驿站等活动平台,举行开播节暨劳动周启动仪式、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等,做到“校园净化人人参与”“校园美化人人有为”。

5.文化蕴力。作为一所以“硖石”命名的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传承硖石地方文化,使之成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开展非遗研学等项目化学习活动。

6.课程蓄力。“慧力德育”课程体系既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又充分考虑年级组整体情况及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注重年级与班级横向评价的同时,强调对个体发展的纵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建立“慧力德育”课程背景下的全息管理模式,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全部班级纳入学校管理,以班级为单位整体评价;运用班级优化大师,按照“表扬”和“待改进”来编辑需要的评比项目,通过加减分值来实行必要的赏罚制度。

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班级的希沃平板电脑,穿梭在学校的各个场地,拍照、记分、统计,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强化良好的习惯,纠正行为的偏差,实现全员育人。

融慧聚力:传统文化浸润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