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红宇
“给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做测试的风洞长啥样?”“飞机上的仪表有什么奥秘?”前不久,杭州高新实验学校部分学生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在航天展厅上了一堂特别的科学课。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科普科教中心教师李英杰的现场讲解和耐心答疑下,学生们困惑已久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这堂科技研学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滨江区教育局和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校长赵忠介绍,学校所在的滨江区有73家上市公司、2200多家科创型企业,汇集超46万名各类人才和数以万计的研发项目,是一座科学教育资源“富矿”。近年来,学校立足区域实际,积极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以及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展科学教育合作,努力盘活“校门口”的科学教育资源,画好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科学教育“同心圆”。
科学场馆触手可及
每当想起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举行的开学典礼,学生徐刘子煜就格外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在科研院所里参加开学典礼。活动中,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吴玉崭细数了历代北航人为国铸器、空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并用北航的拼搏精神激励学生们坚定梦想,这让从小就怀有航天梦的徐刘子煜备受鼓舞。他在演讲中提到:“中国人自古就对宇宙有着无限的遐想,相信在拼搏之下,我们将不仅拥有诗和远方,更能邂逅独属于我们的那片星辰大海。”
在杭州高新实验学校,这样走进科研院所开展沉浸式学习的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日常。“课堂科学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场馆与课堂互为学习空间,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不同的学习场景。”赵忠说,除了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科学场馆开展研学,感受科学氛围,学校还积极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
在学校的“开学第一课”上,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叶剑博士用珍贵而精彩的前沿科考图文视频,讲述了进入深海的重要意义、探索深海大洋的具体实践、冰下深海的首次探秘等。大量鲜活而惊奇的科考实例,让书本上的大国重器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具体而形象,也点燃了他们的科学热情。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感受科学魅力,学校还把博物馆“搬”进了校园。贵州龙、叠层石、三叶虫、萤石、方解石……去年9月,这些平时需要去博物馆才能接触到的珍贵藏品,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校园中,给师生带来了一场科学盛宴。
这场为期两周的“岩之有物,晶彩世界”展览是学校和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的成果之一。“在午饭后、晚自习前,甚至在科学课上,学生们都可以来到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近距离了解地球科学的神奇,感受地球科学的奥妙。”科学教研组组长季绍丹认为,这种“流动的博物馆”有利于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进而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
校企合作开发科学课程
“软管和塑料瓶可以用来制作滴灌装置。”“要控制滴灌时的水流速度。”“最好能实现远程智能化控制。”……上周二下午,在学校的智慧农场里,学生们在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热火朝天地讨论滴灌装置的设计。在他们身旁,一排小型种植机灯光明亮,里面放满了已经移栽好的生菜、芹菜、满天星、牵牛花等植物的幼苗。
四维生态科技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聚焦垂直农业、智能农业等领域的高科技公司,距离学校仅3.7公里。公司成立不久后,学校便主动上门联系,希望与其合作开发智慧农场课程,双方一拍即合。
同年9月,基于智能化控制技术、立体化种植模式和多样化微生态系统的智慧农场在学校落成。农场内,智慧农业大棚、物联网系统、气象站、植物工厂、肥水一体化灌溉系统、大数据云平台控制系统等现代科技种植装备一应俱全。此外,学校还与该公司合作开发了系列教材《智慧农场自然课堂》,指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种植实践。
“智慧农场自然课堂以社团课的形式向七、八年级学生开放。”科学教师吴琴琴表示,学校会定期邀请四维生态科技公司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还会组织学生到该公司的农业基地参观学习。“在体验无土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过程中,我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有所提高。”学生韩铭泰说,“这些种植实验也加深了我对科学知识的记忆。”
此外,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创客融合教育。比如,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学校成立“大华创客中心”;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未来金融家”课程引进校园……
在赵忠看来,这种沉浸式的科学体验和多彩的科学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他表示,学校将更好地运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丰富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培育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