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李 平 季 颖 童抒雯 江 晨
“看到来信,我回想起20年前为你们学校培土奠基的情景。得知这些年来学校越办越好,同学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健康快乐成长,我很欣慰。”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祝他们和全国的少年儿童节日快乐。
“之江小学是我曾经支教的地方,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孩子回信,我特别激动,也深感荣幸。”今年2月刚结束援教的临海市哲商小学教师姚海红说。
同期在之江小学支教的临海市哲商小学教师李林云反复读了几遍回信,内心激动又自豪,在之江小学支教是她一生难忘的记忆。
在浙江对口援助的四川、西藏、新疆、青海,接续奋斗、共铸“山海情”的教育帮扶故事不胜枚举。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我省对口援助教师中引发强烈反响。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祝响响曾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支教,其间她带着当地学生一起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发起“情牵北纬29度”的阅读之旅。“支教的意义不仅仅是来到孩子们身边,更要为他们种下一颗改变的种子,静静等待它的绽放。”祝响响表示。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支教的回忆一幕幕好像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里。尽管已经回到浙江,我依然非常关心援川教育帮扶工作,十分牵挂丹巴的孩子们。”曾在四川省丹巴县高级中学支教的金华市艾青中学教师张璐说,自己为曾是帮扶团队的一员感到自豪。
今年是浙江开展对口援藏工作30周年。同样创建于2004年的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也由浙江对口援建。正在该校支教的兰溪市蜀山中学教师伍鹏飞表示,一批又一批的浙江援藏团队,扎根雪域高原,“我们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实现教育的共同富裕”。来自绍兴的沈耀根刚刚结束在比如县第一初级中学的支教工作,他说:“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不惧艰辛,勇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当组织有需要,随时去往最艰辛的地区,尽自己所能为教育尽些绵薄之力。”目前在嘉黎县中学支教的台州市椒江区下陈中学教师张立军表示:“我会将重要回信精神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之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那曲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里援疆路,悠悠支教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对当地师生浓浓的情谊和深深的牵挂,更有殷殷嘱托和殷切期望。”现任浙江省援疆教师总领队何诚表示,对口帮扶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落在实处,落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坚持“传帮带”的主旋律。正在阿克苏市第十五中学支教的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教师陈娟表示,自从来到阿克苏,大家始终牢记援疆初心使命,“青蓝工程”“石榴籽工程”和特色工作室等工作有序推进,国通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取得显著成效。“每一位援疆教师,都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在阿克苏的教育土壤中繁衍出一片片森林。”陈娟表示。
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丁志囡和丈夫是援疆队伍中的“夫妻档”。丁志囡说:“投身‘西行万里育桃李’的教育事业,有责任和担当、有震撼和感动、有欣喜和温暖。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动和力量,继续为援疆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浙江对口援青工作步入第14个年头,两地教育情谊在一批批支教教师的推动下愈发浓厚。“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回信同样启发和激励着远在青海的我。”在海西州高级中学支教的浦江县中山中学教师盛康表示。他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浙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海西州高级中学的实际相结合,努力引导学生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支教教师、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三中学的史佳萍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对援青教师是极大的鼓舞和勉励,“在以后的援青工作中,我将用心教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青海教育奉献一份微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