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丹丹
“我每天在幼儿园里可忙了!”6岁的小米是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第一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姜家山乡一幼)大班的幼儿,这是每天放学后,她跟妈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家长开放日这天,小米妈妈心中的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看着小米轻车熟路地浇花、收纳、分发牛奶……小米妈妈不禁感慨:“从前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到好多本领啊。”
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两年前说起。姜家山乡一幼所处的位置是城乡交界之处,随着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了公办优质园的教育资源。但园长聂玲发现这里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弱。经过调研,她发现“病根儿”就是家长忽视了劳动对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结合幼儿园的区位特征,以及对本地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聂玲决定以劳动体验作为“药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创造劳动机会,让幼儿在劳动体验中提升能力,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变化、更新理念。
为此,该园搭建起以班级区域、公共游戏坊和劳动工坊为主的“三大阵地”,以小兔菜园、秘密花园、咕咕鸡舍、芽儿宝驿站、露营基地、芽宝果园构成的六大基地,通过生活、游戏、课堂、节日、社会实践等五条路径边实践边推进,将劳动元素融入幼儿园各项活动。就这样,一套独具特色的“芽儿宝劳动体验课程”呈现雏形。
初夏时节走进幼儿园,每个教室的阳台上都是绿意盎然。“快来看看我们的番茄,结了好多!”中六班的幼儿一脸兴奋地向记者发出邀请。“每个班根据幼儿的想法,结合班本课程,种植不同的植物。”聂玲说,有的班种植鲜花,有的班种植蔬菜瓜果,还有的班种植了金银花、薄荷等中草药。这块两三米见方的小天地不仅让幼儿随时能体验劳动、感受收获的快乐,还成为教师鲜活的教学资源。
每周一是全园劳动日,也是该园幼儿最繁忙的时刻。整理区域材料、擦拭桌椅护栏、照顾自然角、整理床铺……这些已经成为幼儿们的习惯。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该园制定《幼儿日常生活劳动内容及建议》,包括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劳动范围涵盖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此外,还提炼出《小中大班一日幼儿劳动清单》,清单内容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师会在每个阶段指导幼儿进行有侧重的练习。
走廊上修理铺、跑腿公司、失物招领等场所的设置,让幼儿们化身修理工、快递员和失物管理员等“社会人”,感受劳动的价值和快乐。今年“五一”劳动节,该园开展“致敬我身边的劳动者”活动,邀请建筑工人、保安、交警、环卫工人、农民、快递员等走进幼儿园,参观由幼儿参与打造和命名的小兔菜园、咕咕鸡舍、芽儿宝驿站等户外活动空间,幼儿们骄傲地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不是要孩子们学多少劳动技能,而是在劳动过程中去体验,形成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聂玲反复提到的“体验”二字贯穿该园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如今,随着劳动体验课程的实施推进,孩子们已经走出幼儿园,在社区、公园等地都能看到该园幼儿忙碌的身影和自信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