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玲玲 通讯员 毛继华)近日,春光明媚,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迎来诸多游客。他们中的很多人拿出手机对着路牌扫码,然后将手机放到耳边聆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下营街,这条街的历史最早从元朝开始,那时候很多的兵都驻扎在这里,又因为它在衢江下游,所以叫下营……”隔着手机,稚嫩的童音将下营街的“前世今生”、街上的名人故居和文化历史娓娓道来。细心的本地人发现,不少街巷的路牌更新了,上面多了些二维码,这让路牌会“说话”了。
一个个二维码的背后,凝结着衢州市新华小学六年级学生近两个月的努力。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播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地名文化,语文教师黄欣带领学生们考察街巷地名由来,调研环境特点,预设路牌使用场景,定位置、画草图,撰写策划书和有声文案。“有声文案面向儿童,不只要有概括性和针对性,能阐明街巷的位置、范围、主要景点、得名成因、历史、传说等,还要兼顾口语化和趣味性。”黄欣说,为此他们还多次组织各小组互评策划书,邀请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祖辈家长等代表人群参加试听会,不断完善有声文案的内容和有声讲解的表达。
文案确定后,学生们利用在线平台、朗读亭等设备录制了普通话、英文、方言3种语言版本的讲解,制作二维码,并利用剪贴、绘画等方式制作有声路牌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还共同学习了有关地名标志的国家标准,了解路牌字体、尺寸、位置设置等具体规范。如今,在衢州市大花园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学生们设计制作的普通话版儿童有声路牌已经全部“上岗”,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添“音”增色。
记者了解到,设计制作儿童有声路牌是新华小学“我是城市小主人·一米视角看衢城”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一个内容,通过学生视角观察街巷、亲近历史、走进社区。校长童伟强希望借此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一颗关注身边小事、关心家乡发展的种子,以城市小主人身份推进衢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