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姚祥燕 郑周璇)“1279年,马可·波罗来到当时被称为‘行在’的南宋古都杭州,赞誉杭州是‘世界上最尊贵、最富有的城市’……”全国两会期间,一部名为《宝藏》的英语纪录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浙江卫视等平台火热播出,引发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伴随着精美的画面,优美的英文配音将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精神传承及绘画中蕴含的价值观娓娓道来,而这一段段标准的翻译出自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之手。
据悉,《宝藏》分为《汇聚》《赓续》《弥新》3集,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一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成果,在人文纪录片《盛世修典》的基础上,增加、补拍和重拍了部分场景,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数字化”汇聚的故事。
“很多人都以为有中文版的基础,译制工作应该不难。但事实上,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翻译纪录片要在叙述方式、传播重点、话语策略等方面作出较大的调整。”作为《盛世修典》和《宝藏》的总撰稿人,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范捷平早在撰写中文版纪录片解说稿时,就开始构思海外版纪录片的内容,“国际传播的重心在于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在中国审美的基础上注重国际化表达”。
实现国际化表达的第一步从片名开始,范捷平和总校审、浙外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赵伐反复斟酌,最后将《宝藏》翻译为“The Journey”,暗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和传播是一场“文明之旅”。
标题定了,框架又该如何梳理?纪录片只有短短3集的容量,究竟是讲述国宝的故事,还是讲述编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过程?是回忆过去,还是呈现当下?经过反复研讨,团队找到了一种符合海外受众思路的叙事策略——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团队踔厉前行的脚印、国宝与国家的命运、传统绘画中蕴含的中华文脉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等诸多因素像梳辫子一样交错编织在一起,实现古今汇通、中外互融。
框架明了,接下来就进入了具体内容的翻译。赵伐介绍,考虑到汉语比较精炼,如果直译的话,译文就显冗长,团队对文稿进行了创造性翻译,整个台本数易其稿,足足打磨了3个月。而为保证创译质量,团队内部进行了分工,先由中国教师进行初翻,再由英语外教进行初次校审,最后由自己负责总校审。“总校审是把关人,也是团队专业方面的领航人。”赵伐说,为了吃透原文,更好地指导团队开展译制,他反复观看《盛世修典》,对每一个章节都了如指掌。
“国际传播固然离不开翻译,但更要注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方法。”参与此次译制工作,让英语版译配项目负责人、教师王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她说,从中不仅加深了对翻译本身的认识,还看到了时代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能力、全媒体采写能力、中外文化分析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其成为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全要素专业人才”。外教Aaron Kalman除了校审,还参与了配音工作。他对每一句解说词都反复推敲其内涵,仔细揣摩文字蕴含的情绪,还要控制好发音口型。之后,他还积极向同胞推荐这部纪录片,“我的很多朋友看了之后,都说太精彩了”。
“讲好中国故事,做有温度的国际传播,这是外语类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发挥多语种的办学优势,助推人文交流与民间外交,全力放大国际传播势能。”范捷平说,目前学校正加紧推进《宝藏》的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版本译制,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通过央视频道向全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