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作业当然得有,但它也不应是衡量假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尺。何不探索性地做下“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假期去接触到更多的崭新世界?
□谢伟锋
这几天,中小学生“寒假作业赶工”的相关话题冲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多地图书馆也被“赶作业大军”占领。一本寒假作业,俨然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每逢开学,学生赶作业的新闻都能见诸各大媒体。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这“热辣滚烫”的数据,有不少是亲子游贡献的。出趟远门去看一看、玩一玩,是这个假期的主流。中小学生热情地投身其中。然而,游玩得有多爽,赶作业时就有多痛苦。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幼儿园开学准备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开学后两周内为“作业缓交期”,教师不得以学生未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学生到校。该通知一经发布,很快就引起大家热议,赞“彰显教育的温度”者有之,说“此举无异于是一种纵容”者也有之。其实,设立“作业缓交期”之前就有,去年合肥市教育局发布2023学年秋季新学期公告,明确规定各校设立“暑假作业缓交期”,也曾引发大家的讨论。显然,在“啥时候交假期作业”这个问题上,承载着公众的不同意见。
正是因为聆听到了大众的声音,也正是看到了中小学生赶作业时的焦虑,成都等地才有设立“作业缓交期”的举措。对于学习而言,作业有着温故知新的功用,但对教育来说,作业的形式是否就仅限于“笔与纸”之中?教育部办公厅曾专门发文,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科学安排学生暑假期间的学习生活,科学合理布置暑假书面作业,严格控制暑假书面作业总量,鼓励布置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何为“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答案还在于具体的理解和行动。
去博物馆溯源文明的奥义、去城市公园进行徒步、完整地看完几本课外书、和家长一起来做手工艺术品、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这些看似与书本无关的行为,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宽阔的世界,从而拓展眼界。事实上,它们也成为当下很多中小学校所布置的寒暑假作业内容。落实“双减”政策,做到布置假期作业少而精,这亦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如何让课堂之外的作业入脑入心,是需要放在时间这个定量中去执行的。设立“作业缓交期”,多少带有这样的启示。
书面的作业当然得有,但它也不应是衡量假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尺。探索性地做下“加减法”,让学生通过假期去接触到更多的崭新世界,未尝不是成长的收获。回到“作业缓交期”本身,它设立的初衷不是助长写作业拖延的不良习惯,而是一种从假期到学期的过渡,是为缓解部分孩子入学的焦虑。审视这种焦虑,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眼中关于假期和作业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