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2月8日 星期

高学历父母为何会养出“学渣”孩子?


□池沙洲

今年早些时候,听一位初中班主任跟我讲,她班上的一个学生数学和科学成绩都不好,但该生的父亲却是高校教授,而且专业还是理工类的。这位父亲平时辅导孩子作业尽心尽责,仍免不了被孩子的老师叫到学校去面谈。

我当时听后没多想,觉得这只是个例,可供分析的信息条件太少,兴许有旁人不知道的特殊原因呢。

前几日,我偶然刷到一条视频: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镜头前哭诉,说他们夫妻都在985高校任教,她的丈夫学历还是博士,可上小学的女儿很多学科成绩都只有二三十分,只能一声叹息。

我在网上搜索发现,近年来类似的自述式视频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大学教授丁延庆自嘲女儿“我教她逆天,她教我认命”。

这些视频有凭有据,有名有姓,不像是摆拍。我突然想起,曾经有一位高校管理者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同事也普遍感到培养子女力不从心。

看来“高学历父母养出‘学渣’孩子”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这类信息之所以能俘获可观的流量,是因为它们颠覆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同时能让网友从中找到“平衡感”。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高学历父母养出的孩子都是“学渣”,但只要不是个例,就足以破除几个思想钢印,让人感到撼天震地,匪夷所思。

第一个思想钢印是“基因论”。

人们对谷燕培养出女儿谷爱凌的教育能力没有异议,是知道她身上携带“北大-斯坦福基因”。

除了“名校基因”,还有“书香世家”。

最有名的要数“三苏”父子占有“唐宋八大家”3/8的席位,以及国学大师梁启超满门俊秀,所育9个子女中3人成为院士。当这样的家族佳话被讲述时,很多人拒绝接受故事中独有的家学理念,只以一句“你不看他爸是谁”来结束思考。

第二个思想钢印是“教育焦虑”。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教育就觉得是“高度内卷”和“全民焦虑”,让人误以为所有学生的奋斗目标都是“北清复交”。因此,当“一位农村母亲因女儿考上二本喜极而泣”的新闻出现时,我们才开始怀疑所谓的“教育焦虑”有可能只是臆想。

毕竟“二本也是本”,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落后乡村,考上二本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说二本毕业生难以在大城市立足,那么他们最大的可能就是回乡,造福本乡本土。届时,他们的毕业证书在乡里乡亲看来,还是“肚子里有墨水”的证明。

有一位农村学校班主任告诉我,农村学校的办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真正原因,不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欠缺,而是农村学生家长的“躺平”观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和家长打交道要耗费班主任的大部分精力。

居住在广袤乡村的人们,为谋生计,每天起早贪黑。他们的心中也许存有尊师重教、读书上进、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但那不属于都市型的焦虑。

第三个思想钢印是“阶层固化”。

张桂梅把偏远农村失学的女孩子召集起来办成女子高中,并把这所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推到全丽江市第一名。

一位弱女子竟能挑战“阶层固化”?因此,张桂梅的事迹牢牢地抓住了人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否也证明了“阶层固化”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中国尚未形成很多国家数百年积重难返的“阶层固化”。比如美国许多顶尖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人脉。如果一个学生能获得校友的推荐信,那么他距离美国大学申请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在College Consensus评选出的校友圈支持性最强的8所大学中,斯坦福大学位列其中。前文提到的谷燕,母女同属斯坦福校友圈,才是美国社会阶层固化的最有力证明。

中国“高学历父母养出‘学渣’孩子”的现状恰恰说明,父母从牛校毕业,孩子不一定成为牛校的校友,甚至可能连一本线都上不了。因为,只要绕不过“天下最公平的考试”这关,讨论“阶层固化”就还为时尚早。

那么,到底高学历父母是怎么养出“学渣”孩子的呢?为什么数学专业的教授辅导不了自己孩子的数学呢?我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时代不同。父母与孩子的学生时代,至少有30年的时间差。30年前,这届学生的父母还在上学的时候,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试题型、教育目标和现在大不相同,比如更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严重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校理工科专业和方向分类很细,有的方向全球仅少数人在研究,隔行如隔山。因此,高校教授的教学和科研越是专业,辅导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中小学作业就越“不能打”。

二是态度失当。这届家长大部分是改革开放初的大学生,那个年代资讯不发达、道路不通畅,经济不支撑校外和网络培训产业的“外挂”。因此,那时的高考不是靠“卷”,而是靠“筛”。筛选出的大学生或是天资聪颖,或是刻苦用功,或是二者兼具。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成为家长,他们遇到的挫折少,忽略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放弃了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坎。

这就像是乔布斯引入苹果公司的“第二产品综合征”概念,乔布斯认为,新企业家在第一款产品取得成功后不能安稳入睡,必须着迷于创造第二款产品来延续前一次的成功。因为他们未必清楚第一款产品能够成功的原因,只有当第二款产品也成功了,才能保证企业的真正成功。

三是辅导错位。我一直对很多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行为扼腕叹息。家长一旦开始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也就开始毁了孩子的学习。

试想,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长就一晚一晚地陪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地去讲解,等到孩子上了初中,上了高中,这样的辅导还能持续吗?

这些家长对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他们上学那个时代对知识和技能的攻关上,他们不知道学习看起来是在掌握知识、训练做题,实际上是在培养对学科的兴趣,以及创造力、思辨力、决断力等“诗外工夫”。

因此,父母的“辅导”应是给予孩子陪伴、启发、激励、包容与爱护,而不是越俎代庖,将本应幸福温馨的亲子关系逼上崩溃的悬崖。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