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朱诗琪
“学颜乌之孝,践孝义之道。”
近日,义乌市苏溪镇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颜乌葬父故事的发生地颜坞村,上了一堂生动的《知孝行义》课。805班学生伍文嘉在参观完孝德楼和非遗馆后,在留言册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播种:孝义故里的德育课程
“以前我没有听过颜乌葬父的故事,更不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伍文嘉幼时随父母从湖南来到苏溪镇,虽然早就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但是对于苏溪镇的历史和典故,她是通过校本课程和本次活动才有所了解。
苏溪镇是一个工业强镇,拥有省级工业园区和6400余家企业,镇上流动人口近15万,是本地人口的3倍。在苏溪镇中,外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怎样让这么多外地学生对苏溪镇有认同感,同时让学生对义乌重商重义的特色有所了解,培养出有高尚品德、有学识抱负、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少年,成为校长杨旭升任职后首要考虑的问题。
杨旭升很快找到了答案:根植本土资源,做“孝义”特色的德育。
除了工业强镇,苏溪镇还是孝义故里——古代孝子颜乌的故乡。颜乌赤手刨土筑坟葬父,引来乌鸦衔土相助的故事在义乌流传千年,苏溪镇上的三联村是颜乌后裔的聚居地,村内建有孝德楼、孝子亭、颜孝子碑,加上当地企业展现出的义举,苏溪镇有大量孝义资源可供挖掘。
有了想法后,杨旭升立即召集骨干教师组成校本课程编写组,经过半年的走访调查、资料收集,一本满载孝义故事、图文并茂的校本读本《知孝行义》诞生了。了解孝义的古今发展史,科学理性地看待孝义行为;探究孝义名人和义乌文化底蕴,切身感受孝义精神;从自身出发,在生活、学习中践行孝义,知道个人努力的方向。校本课程编写组成员应利萍介绍,读本针对不同年段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孝义文化。
发芽:焕然一新的德育阵地
9月开学第一天,学校的变化让八年级学生吴逸晨眼前一亮:原本杂乱的灌木丛被三色文化长廊取代,空荡荡的操场看台装饰了“孝”字书法,道路两旁的石头印上了孝义名言,花坛里多了康乃馨等具有孝义象征意义的植物……走在校园里,处处能感受到孝义文化的气息。
课间,吴逸晨和同学最常去的是三色文化长廊。长廊以红、橙、蓝3种颜色划分区域,分别对应着爱国主义教育、孝义文化、职业生涯规划3个主题。步入红色长廊,“中国精神”的展板上展示着红船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等的解说词,配上手举冲锋号的雕塑,形象而生动;走进橙色长廊,左右两排大型拨浪鼓上印有“陈望道的大义”“义乌兵的侠义”“王选的道义”等本土孝义故事;来到蓝色长廊,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及对未来的展望被粘贴在墙,振奋人心。“实物和景观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因此,我们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和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成为育人的阵地。”这是杨旭升改造校园环境的初衷。
让805班学生鲍雨欣感到惊喜的是,她在假期里帮父母做家务的照片赫然出现在“身边的孝义”照片墙上。为家人做饭、看护老人、陪父母出游……杨旭升表示,通过照片墙展示学生身边的孝义榜样,这种直接的肯定和无声的提倡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开花:特色活动促家校共育
暑假时,随录取通知书一同来到七年级新生怀恩常手中的,还有一张作业单,其中有一项是:体验一天义乌商人的生活,了解身边的“义商”故事。
因为这份特殊的新生作业,怀恩常体验了一天电商工作,了解了报单、取货、填单等流程,也感受到了父母创业的不易,更是对“义商”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听完爸爸10多年的创业故事,我知道了生意之中的人生道理,比如诚信赢天下,报了价就不能加价,签了约就不能违约。”
家长也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怀恩常的父母就觉得孩子在一天的体验后变得“更懂事,更贴心,更懂得照顾人了”。更为欣喜的还有学校教师,应利萍说学生的反馈超乎她的想象,“他们找到了我们找不到的本土孝义故事”。她打算对学生收集到的故事进行筛选加工,更新到校本读本中。
寻家谱探兴衰的寻根之旅、访“义商”寻义行的追义之旅、打卡颜坞村深挖孝义之旅……更多围绕孝义的活动在校内外开展。学校团委还成立了孝义志愿服务小分队,积极开展各项孝义服务活动,比如在重阳节走进养老院、一日行孝、孝义演讲比赛等。“我们希望以活动为载体,变信念为行动,真正提升德育效果。”副校长陈雄斌说。
据悉,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小册子,每次参加活动都可以记录在册并到团委盖章,从而获得积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成为“孝义少年”,作为学校各项评奖评优的前置条件。除了“孝义少年”,学校每学年还进行星级少年、四好少年、最美家庭等评选。杨旭升表示,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始终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让他们以孝义为舟,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