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情景剧作为一种新教学方式,应坚持“幼儿为本”。
□杭州市西湖区山水学前教育集团(总园) 钱 皓
音乐情景剧是融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幼儿通过这一载体能获得知识、学会合作、丰富情感,习得多元化的品德与素养。因此,杭州市西湖区山水学前教育集团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与研究幼儿音乐情景剧微主题课程。
一、课程现状
音乐情景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没有现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参考,因此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艺术素养,基于小班幼儿真实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活动内容。本园以“幼儿为本、聚焦和美、体现特色”为标准,筛选适合小班幼儿表演的音乐及文学素材,开发音乐情景剧微主题课程。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微主题课程逐步完善,教师与幼儿一起在乐、歌、舞、演的氛围中,体验到音乐情景剧所带来的美妙与快乐。
二、课程构建
(一)微主题班本化
选主题是开展音乐情景剧微课程的重要环节,可以从音乐欣赏活动、阅读活动、角色游戏等角度发现幼儿兴趣点,挖掘能生成音乐情景剧的主题素材。
1.由音乐欣赏活动生成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能激发幼儿表现欲望。小班幼儿在一定情境里能专注聆听音乐、产生联想,通过教师引导,甚至能用不同的律动方式来表现每一段音乐。这样的“音乐合集”没有局限性,能根据情景变化而变化舞蹈表演的动作,很适合作为音乐情景剧的素材。
2.由阅读活动生成
阅读也能激发小班幼儿表达的兴趣。从幼儿的表达中,可以获知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了解他对故事角色的感受,甚至发现幼儿经验的迁移和联想,从中提炼出可应用于音乐情景剧表演的剧本素材。
3.由角色游戏生成
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展现。教师要善于发现优质创意作为音乐情景剧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无意创编的游戏片断中生成音乐情景剧的多种素材。同时,可对幼儿自选的音乐、自编的舞蹈元素加以完善,运用到后期的音乐情景剧主题活动中。
(二)微主题网络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提前预设部分微主题活动,生成一个微主题网络图。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幼儿兴趣点发展,不断对微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后期,可从五大要素,即剧本、角色、音乐舞蹈、表演、服装道具入手,进一步完善微主题的课程架构。
(三)创设微主题音乐情景剧
尽管前期做了大量预设,但正式开展课程时,我们依然谨遵“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把音乐情景剧还给幼儿,让他们成为这个微主题课程的主体。
1.“悦”读越有味
师幼共读绘本后,投票选出幼儿们都愿意表演的绘本作为剧本参考。小班幼儿对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非常喜爱,且能理解剧情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变化,从而引发自身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团体讨论等方式强化幼儿对故事内涵及角色的理解。
2.“悦”画越有趣
小班幼儿的想象和表达永远是天马行空的,我们预设的微主题活动不应给他们的想象设限。在音乐情景剧活动中,可鼓励幼儿创生角色,丰富内容,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心声,画出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将某个故事角色强加给幼儿。
3.“悦”演越有心
表演游戏是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方式之一。要为小班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与表达环境,支持他们与成人、同伴交流互动。要让幼儿想演、敢演、喜欢演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就要将幼儿自创的动作等融入音乐情景剧后期编排中,让剧中角色贴近幼儿喜好,从而使他们能更自然地表现。
音乐情景剧需要由大量音乐、舞蹈片段来贯穿,然而多数小班幼儿没有音乐或舞蹈基础,因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在语言、视觉、运动等多方辅助下,师幼一起完成舞蹈的创编与完善。在幼儿自发形成的动作基础上,教师可提升舞蹈内容,协助幼儿完成从“听的音乐”到“看的音乐”到“舞的音乐”直至“演的音乐”的一系列转化。
音乐情景剧主要由大量的音乐、舞蹈、表演元素组成,但由于受年龄限制,小班幼儿无法完全通过歌舞来表达剧情内容,故需要简化剧本,让幼儿有更多自由发挥、集体呈现的机会。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演出,辅助演绎完整剧目。
尽管前期活动铺垫非常丰富,但对小班幼儿来说,第一次走上舞台表演时或多或少会感到紧张。教师可以借助小组表演、师幼合作、亲子演绎等形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大胆、勇敢地在舞台上自我展示。
三、课程意义
(一)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
1.真体验:舞台展示能让小班幼儿在积极愉悦的情境中树立自信和自尊,在与同伴们的合作表演中建立默契感。
2.善感知: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能通过多元途径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表演活动中锻炼观察力、提升感知力。
3.美表现:小班幼儿在活动中能接触到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舞蹈作品、文学作品,在对话中发觉语言美,在舞姿中展现动作美,在表演中体现情感美,提升艺术素养,增强美的体验。
(二)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1.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教师从音乐情景剧五大要素出发,对活动内容、活动策略、领域融合等进行深度挖掘,能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2.帮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能力。教师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灵活地运用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可以让原本零散的资源得以整合。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边预设一边反思、一边观察一边操作、一边调整一边记录,能提升课程构建能力。
3.加强师幼互动。情境化、游戏化、舞台展现等策略更容易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发起者,有助于师幼在频繁的互动中建立更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