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音乐形象感受和表达音乐作品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实现演唱教学的情感目标。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庄南雁 刘晨娟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22年版)》对演唱的学习要求是“学习歌唱姿势、方法,掌握演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演唱的实践经验,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表达的自信心,并在演唱中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但在实际教学中,歌曲演唱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会单首歌的程度上,很难达到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更难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把歌曲表达出来?在教学《春雨蒙蒙地下》一课时,笔者借助音乐形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音乐形象促歌曲情绪表达
建立对音乐形象的感受是歌曲表达的基础。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强调解决重难点,在学生会唱歌曲后,例行公事般询问学生“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演唱”,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种简单教学方式下的学生演唱只有“情”却没有“感”。因此,在教授《春雨蒙蒙地下》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并指导学生用声音把感受到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如这首歌的歌名中有“蒙蒙地”一词,这是作曲家要传递给演唱者的情感基调。笔者循序渐进教授学生该怎么用声音表现三个字?情绪、气息、强弱应该怎么运用?音乐形象该如何建立?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演唱情绪自然水到渠成。
二、音乐形象促歌曲二度创作表达
如果说作曲是一度创作,那演唱就是二度创作,它可直接影响音乐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一般歌曲的演唱教学是基于原谱进行的,二度创作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表达,笔者在教学时尝试让学生变“唱”为“创”。如在演唱歌曲时改变歌曲节奏,增加了十六分音符用于表现春雨时大时小的画面;改变旋律,把高低声部的旋律相结合以表现大小不一的雨点纷纷飘落;比如改变歌词,用“沙”“滴沥”等词汇表现更为生动的春雨形象。
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因缺少演唱经验,面对创作存在无从下手或者进入状态较慢的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又尝试让学生从熟悉的作品入手,变“难”为“易”。久而久之,创作意识会渗入学生的内心,逐步就会有自己的优秀作品。
三、动态音乐形象深化歌曲表达
音乐的表达是多样的,如果演唱仅仅只把握情绪,音乐形象是有了,但这种形象的表达只如画了一幅僵硬死板的画。音乐应该描述的是会动的画面,要让歌声变“静”为“动”。
《春雨蒙蒙地下》这首歌的歌词很美,描绘了春天朝气蓬勃的景象,这种景象是由多幅立体、生动的画面组成。要让学生用声音来表现这种画面的生命力,建立动态的音乐形象是关键。笔者让学生感受歌词中“绿了”“红了”中“了”字的长音。在体会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个长音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演唱时能起画龙点睛之意,让整首歌曲有“春雨正在淅淅沥沥下着”的动感。
通过音乐形象感受和表达音乐作品,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它不仅能帮学生整体把握歌曲情感基调,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细节的变化。借助音乐形象进行演唱教学,能让学生更贴近作品,用内心之情有感而歌,表达也更走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