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1998项成果榜上有名。本次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即日起,本报推出《“浙”里高校教学成果巡礼》栏目,遴选浙江部分获奖高校优秀案例,以飨读者。本期推出第一篇——
□本报记者 朱郑远
近日,每4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出炉,中国美术学院申报的《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的艺术教育实践》成为唯一一所入选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艺术院校课题。
10余年来,中国美院始终秉承“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艺术课程融入社会进程,创设遍布全国各地的“乡土学院”网络,构建起在社会现场中的实践育人体系,持续推进“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双向塑造”的艺术实践教学改革。
“艺术要联通人的身心。我们‘以乡土为学院’,真正地把大学里的学科知识与社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格局。”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表示。
下乡去,联通乡土与课堂
“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更加艺术。”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白桦崊手作园里这句醒目的话,也成了村子里共同的文化追求。持续前来的中国美院师生让长埭村拥抱了新生。因为他们,长埭村有了无处不在的艺术元素、随处可见的展览,艺术的浸润开始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
自2016年起,中国美院公共艺术研究院师生们就经常来到这里,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翟小实说,师生们每到一处,吃住生活都和当地村民一起,如此零距离接触、交谈、观察,才能捕捉并体会时代的情感。
在中国美院,最具中国艺术学科特色的“下乡写生采风”传统一直被保留,并深化为田野调研与乡土重建的行动。学校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和“社会素描”等一系列开放课堂,联通起乡土与课堂。
如在设计学科,创新设计学院将“设计人文田野”作为核心基础课程,把知识点和实例讲解置于田野现场,直面鲜活的人、事、图、文、物、场,探索解决真实的问题。在建筑学科,风景园林专业开设了“进入现场——景观建筑学初步”的核心基础课程,以一个真实自然场地的走、看、记录(速写、素描、拍照、测绘)训练为开始,培养学生对地方和场所的认知……
“贯穿大学4年的下乡课,已成为中国美院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单元式课程、嵌入式课程、分段式课程和全链条教学,是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打通大学4年的校内外知识链,弥补了过去下乡实践碎片化、流程化的不足。”成果奖负责人、中国美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介绍,更为关键的是,这门课程不是独立的单元或章节,而是将课堂与社会深度串联,融入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的育人新现场。
开放课堂还是一堂星空之下、田野之上的思政课,让学生充分感知国情民情,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按照要求,学生下乡回来后完成“一生一本”展,需要进行现场汇报,学校二级学院组织教师团队进行评审。而带队教师下乡回来后,同样要将每堂课进行现场展示,开展教学研讨。
大地上,构筑遍布中国的“乡土学院”
陶艺、珐琅、漆艺……8月初,在龙泉的一间陶艺教室,来自中国美院的10名学生和14名龙泉青瓷行业人员,在导师的引领下,探索着瓷艺的创意世界。类似的课程,这个夏天共有5期,每一期都有中国美院的师生现场参与。导师带领龙泉的学员们用不同的工艺和材料,探索艺术。
前不久,龙泉市政府与中国美院的市校深度协同合作重点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正式揭牌。它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同时意味着中国美院“乡土学院”网络再添一块版图。
2011年至今,中国美院结合校地战略合作项目,整合写生创作、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产教融合、公益服务5种类型的教学实践点200余家,构筑起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的“乡土学院”网络。
这些“乡土学院”构筑起一个遍布全国的美育网络,师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寻找对应的教学实践场所。目前,已有8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个教学实践点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千村千生”基层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20余年并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全国城市美学、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服务项目500余个,其中多个乡村振兴项目获得国家部委奖项。
“面对日益壮大的‘乡土学院’网络,学校已出台乡土网络管理办法,全力支持“乡土学院”网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针对这些基地进行综合性评估,分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4个层次,提供帮扶与支持。”陈正达表示,在此基础上中国美院从中遴选试点,在福建宁德、四川凉山、浙江龙泉等10余个地区授牌“乡土学院”。
在四川大凉山,“凉山乡土学院”长期扎根,从彝族天文历法、古彝文字与中国上古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寻找突破口,剥茧抽丝还原古彝族文化,创建非遗教学体系,为当地幼儿园教师做师资培训;在福建宁德,构建以乡村美育、乡野艺校为特色的“宁德乡土学院”;在上海,有着以江南手工艺复兴为特色的“金泽工艺社”;在台州仙居,成立以基层干部的乡土美育、乡建培训为特色的“仙居乡村振兴学院”……
“‘乡土学院’网络架构起了感知社会、参与社会的教学毛细血管,使学院与社会互为智库。”高世名表示,学校将会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开拓进取,不断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直面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创新的有为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