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稳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开展的一项凝心聚魂的重大工程。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要阵地,与主题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要义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一致性。加快推进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效果,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独具的新胜势。
主题教育净化教师“主力军”
办好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坚持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原则。开展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帮助他们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通过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广泛、全面、深入地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更强、情怀更深、思维更新、视野更广、自律更严、人格更正,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和岗位责任。
主题教育活化课程“主战场”
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也是高校主题教育的“主战场”。高校课程包括了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耦合二者的育人功能,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层面,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育人、协同育人的认识基础、思想基础、价值基础不断建立并夯实。在育人元素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共同的思政元素嵌入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课程体系中,高校思政育人元素得以统一建立,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的育人元素全面激活。
主题教育创化课堂“主渠道”
办好高校思政课要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与改革提供丰富资源和新式方法。通过主题教育,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视野更为开阔,格局更为宏大,能够与时俱进地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来开展高校思政教学、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遵循主题教育所树立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立场,运用主题教育所崇尚的科学方法来有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巩固传统线下课堂的同时,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数字化课堂、移动课堂等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场景应用与现实生成。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延展性、交互性和亲和力,继而打造“体验式”“混合式”与“专题化”“社会化”“信息化”一体的“两式三化”课堂。
主题教育优化实践“主阵地”
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题教育鼓励广大师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行实干实践之要。通过课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高校要为广大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指导、搭建平台和优化保障。各高校要结合主题教育的成果,坚持实践驱动,以学促行、以育化行,努力将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