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5日 星期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着力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所年轻高校的育人“三部曲”


□本报记者 刘丹丹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稳定在20%上下,部分专业接近50%;在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本科生增值得分排名全国第97位……这份成绩单属于一所建校仅22年的年轻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2020年,学校转制为“浙江省管理、宁波市举办、浙江大学支持”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出任转制后的首任院长。“努力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百强’高水平创新性应用型大学,着力培养具有浙大宁理辨识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是学校坚持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杨德仁表示。

扎根: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原来,这就是梦想成真的滋味。”拿到浙大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郑晓颖的内心却很平静。

连续4年GPA专业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宁波市优秀大学生等校级以上荣誉30余项……郑晓颖不仅学业优秀,还是一名“科技创新达人”,他曾获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省级科技体育创新竞赛一等奖等21项学科竞赛奖项,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并拥有1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郑晓颖看来,一切得益于学校创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学业导师会从科创项目、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郑晓颖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学业导师裘君对他的帮助。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除了班级导师,每名学生还有一名学业导师。

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浙大宁理,像郑晓颖这样的学生近年来不断涌现。在硬件上,千兆带宽专用光纤直通浙大,共享各类数字资源。办学方向上,学校继承弘扬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学术文化精髓,走内涵建设道路。

在创校伊始,这所高校的血液中就流淌着“名校名城”的基因。学校结合宁波当地产业资源,不断拓宽学生复合型学科背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毕业后,大部分学生走上了“在浙大宁理读书,在宁波就业”的通道,毕业生留甬就业的比例超过40%。

从浙大宁理毕业10年的舒恒,如今是盛威国际集团盛威通信大中华区项目负责人,他所学的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回想起大学生活,舒恒感慨万千:“虽然我学的是理工科专业,但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因此发现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如今,舒恒从事的工作偏营销,但机械方面的学业背景给足了他底气。

加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你竟然能上‘矿爷’的课?”听说郑晓颖也能上浙大教授苏德矿的微积分课,他的高中同学纷纷表达了羡慕之情。

这是真的。因为郑晓颖既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也是爱迪生创新人才卓越班的学生。这个班的数学公共基础课,就是由浙大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负责的。

郑晓颖所在的爱迪生创新人才卓越班是浙大宁理5个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之一。从2018年起,学校开始实施“高水平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新工科求是班”特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追求卓越的高水平创新工科人才。

(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