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教师行动的本质,在于自愿、在于支持。我们当用更好的制度、更优的服务,让银龄教师能安心留下、顺心工作、开心生活。
□邓海建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教育领域也将迎来教师的退休高峰。日前,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经过3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
谁都知道,“退休教师是个宝”。不少退休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且依然有干事创业、服务教育的满腔热忱。于此而言,让银龄教师发挥余热,既缓解了优质师资供给的困局,也体现了才尽其用的价值取向,是不折不扣的多赢之举。
事实上,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前期已有试点探索。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2020年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万余名中小学退休教师,近1000名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开展支教支研。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6000名讲学教师。在万里神州,不少“退休不退教”的银龄教师,像年轻教师一样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下一代再当人梯。
银龄教师支教支研,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其一,他们奉献了一辈子,如今为爱重返讲台,于社会而言更要做好关爱与保障工作。就像网友们说的——烛照人生,桃李满门,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两鬓微霜,年华垂暮,他们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家。道理很简单,这些银龄教师不仅要克服教学困难,还要面临身体挑战。因此,对重返讲坛的银龄教师,既要有完善的生活保障,也要有温暖的人文关怀。
其二,星移斗转、时移势易,“老有所为”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变刷新变化。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力量,今天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多元与多维的选择。比如,我们可以增强数字化赋能银龄教师工作水平,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融合式支教方式。回首过去,自2018年启动银龄讲学计划至今,一批批优秀退休教师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继续奋斗。而今看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给“同屏教育”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银龄教师完全可以跨越数字鸿沟、无须背井离乡,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重返“电子讲台”。
有数据显示,全国的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覆盖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五大领域。这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不过,在点赞银龄教师以实际的教育行为、精神风范感召青年人的同时,还是要明确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银龄教师行动的本质,在于自愿、在于支持。换言之,这是额外的付出,不是本分的责任。基层在落实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时,千万莫以道德绑架的“歪嘴”来念老有所为的“好经”。
心怀烛火,余霞满天。振兴乡村教育也好,均衡教育资源也罢,当退休之后的银龄教师再次以“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的精神为教育、为下一代发挥余热时,我们也当用更好的制度、更优的服务,让银龄教师能安心留下、顺心工作、开心生活。12万名银龄教师是教育宝藏:这是一场退休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双向奔赴”,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诗篇——这一道耀眼的“银色风景线”,本身就是中国教育最硬气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