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李 平
海拔4500米,是那曲的“高度”,也是工作生活的“难度”。
一年多以前,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来到那曲,他们熬过高反、忍过思乡之苦,沿着前人的足迹,在提升办学条件、数字赋能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加强立德树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擦亮浙江教育援藏“金名片”。
日前,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那曲公寓,就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工作进展、指挥部支持教育援藏工作等话题,记者专访了省对口支援西藏那曲市指挥部指挥长,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董旭斌。
记者:浙江省援藏教师在那曲一批一批接续奋斗,对于第十批干部教师而言,教育援藏工作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
董旭斌:教育援藏是浙江整个援藏工作的重头戏。在前面九批援藏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浙江教育援藏的工作成效非常显著。然而,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就会带来新的挑战。那曲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浙江援藏的教育供给如何满足那曲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援藏如何久久为功等,都对第十批援藏干部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那曲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要求更高。这一方面表现在老百姓更加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例如海亮援藏班刚开办时招生都很困难,但今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20人,比4年前翻了两番;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们从紧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转而开始更多地关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
其次,浙江教育前后双方需要做强供给、持续发力。要全面满足那曲百姓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援藏的需求,光靠援藏的20多位干部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浙江教育大后方持续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在加强“三交”活动方面,更要依托大后方资源,加强汉藏双方师生家长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教育援藏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久久为功。作为那曲教育在拉萨的“飞地学校”,浙江“以省包校”援建的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不但首开异地办学先河,而且通过“组团式”援藏的帮扶,办学质量连年走高,目前已经跻身全区示范高中前列。也就是说,拉那一高的发展会逐步进入一个瓶颈期,再往前突破的难度会更大,需要援藏教师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持续发力,在新形势下继续做好教育援藏这篇大文章。
记者:截至目前,这一轮的教育援藏工作有没有达到预期?
董旭斌:在浙江援藏的整体工作中,教育领域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也得到了那曲市委、市政府和老百姓的肯定与鼓励。无论是异地办学的拉那一高,还是远在浙江的海亮援藏班,抑或那曲本地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都有非常明显的突破与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援藏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现任嘉黎县中学副校长的戴海萍老师,是我省这批唯一一位在海拔4500米高地开展援藏支教的女教师,她身上所展露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完美契合。还有那曲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委兴,他来到那曲以后,根据教育部门和老百姓的需求,从顶层设计入手,就如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援藏工作制定了3年行动计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提升等六大提升工程。
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那曲的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对比较薄弱。那曲只有两所职业学校且专业相对单一,学生毕业后就业也比较困难。因此,提出了职业教育提升工程,要在家门口给那曲学生提供更扎实更先进的就业技能培训。毕竟,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是就业关联度、精准度和密切度,职业教育做得越好,就越能有效地巩固脱贫的成果,也越受老百姓欢迎。就在前不久,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峰还率队考察了那曲的特殊教育,协商成立浙·那特殊教育发展联盟,接下来浙那双方将在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加大柔性援藏工作力度、定向招生和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等方面加强合作。
记者:援藏指挥部是如何做好援藏教师的保障工作的?
董旭斌:一直以来,指挥部对援藏教师都坚持严管厚爱。之所以要严管,是因为教育援藏历来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援藏没做好,别人就会质疑我们整个浙江援藏工作的成效。因此,我们给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援藏干部人才划定了8条底线,要求他们在政治纪律、廉洁自律、生活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援藏干部人才形象。
在严管之外,我们也配套了一系列厚爱的制度。在身心健康方面,为援藏教师提供体检、保险等基本保障;在日常生活方面,划拨专项资金提高援藏教师的食宿标准,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在教学工作方面,尽可能多地为援藏教师争取荣誉、奖励和支持政策……通过方方面面的支持与保障,让援藏教师感受到来自指挥部的关心和温暖。
记者:您对“组团式”援藏工作及援藏教师还有哪些期许?
董旭斌:教育援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战略,也是推进西藏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高水平立德树人的重要助力。在一批又一批浙江援藏教师的接续奋斗下,那曲的整体教育水平虽然有了明显提升,但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的差距。
为此,我们首先要继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充分挖掘西藏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不断增进民族团结。
我们还要充分激活第十批援藏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浙江教育大后方的强大优势,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和“什么强再拉长”两手抓,不断擦亮浙江教育援藏“金名片”。
一方面,要立足于那曲实际,以“浙之所能”服务“那之所需”。通过项目带动加快补齐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短板;通过组团服务常态化落实云课堂、远程教育等举措,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创新举措、异地办班,让更多的学生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普惠培训,让更多的牧民掌握汉语,接轨内地、融入内地。另一方面,要用好浙江资源,不断提升教育的软硬件水平,进一步发扬那曲教育的本来优势,把“长板”再拉长,实现那曲教育系统性跃升和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