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 徐 桃
从教十余年,如何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
由于班级事务繁杂,班主任很难兼顾每个学生,往往是在问题出现后才知晓和解决。
学科教师也有这个困惑,要盯几个“机灵”的学生交作业、订正,但盯得了初一,盯不了十五,如果要同时任教几个班,那更是技穷了。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能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尤其是作业完成情况,但他们不敢轻易打扰教师。
于是,开通一条便捷高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就成了当务之急。
每周五,我都会在学生的《家校联系册》上贴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学生这一周各个方面的反馈:可能是周一集队时得到的表扬,可能是周三上课时被教师“提醒”,可能是周五主动承担劳动任务,也可能是某样作业遗忘在家……我尽量用夸张的表扬和幽默的批评去记录这些细节。
我会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群里发起“周五问题大搜集”活动,将各学科的情况也写在反馈单上。
反馈单上还会有一个总评分,每周五,学生们最期待的就是看看自己这周得了几分。而教师的评价就像一篇小作文,学生和家长都读得津津有味。
从此,学生们更注重自己在校的表现,更期待教师的表扬,也更加强了自我约束。
通过反馈单,家长能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随时帮助孩子查漏补缺。
而对于我这个班主任来说,看上去虽然是增加了负担,但随手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的每一笔,都只是涓滴之劳,为反馈单积累素材,并没有觉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