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临近开学,浙江师范大学学生郑良树几乎每天都待在党群服务中心,忙着组织筹备开学后的首场微型党课大赛。
这栋全天候向师生开放的4层建筑,去年刚刚完成升级改造。里面,党群服务大厅、党员之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等各功能点一应俱全。作为浙师大全新打造的党群服务综合体,这里是师生在校园里的温馨家园。
“每周来两三次都算少的”
长征精神、铁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被浙师大设计与创意学院师生画进画里、装裱上墙,成为党员之家活动室最特别的墙绘。赶在党群服务中心扩容升级之际,这些曾经线上线下巡展50余场、观看人数逾60万的数字绘画作品,又有了新的动能——扮靓活动室、丰富学习载体。原来,在每一幅画的右下角都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详细阅读伟大精神背后的深刻内涵、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
“在保留楼层里原有的一些功能场所外,新开辟了更多供我们使用的场所,而且重新装潢后变得更温馨了。”见证了党群服务中心的迭代升级,浙师大党员之家第20届主席张予蓓感触良多。除了在这里举办新党员之家成员培训会、组织委员会议、微型党课大赛、庆祝光荣在党50年等重大活动,日常开会、自习等,她也爱来这里,“每周来两三次都算少的”。
目前已经在读研二的陈辉,回忆起6年前第一次踏入浙师大校园,“除了寝室,我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党群服务中心”。和陈辉一样,浙师大很多新生都是在这里领到军训服、聆听安全讲座、接受始业教育。再后来,学生会、社团很多招新纳新工作也在这里进行。从这里开始,他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所有的成长都能被看见”
从一楼到四楼,每层楼梯的墙上都贴满了师生活动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国旗护卫队的飒爽英姿。浙师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永珍告诉记者,随着退伍返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个群体、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该校专门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退役军人之家。“要发扬他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坚毅勇敢的品格、遵规守纪的作风等闪光点,引领感染其他同学。”于是,在退伍大学生群体中组建国旗护卫队、抽调军训教官,这支“铁军”也日益成为浙师大学生身边流动的榜样与标杆。
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路演场地、设备、培训和指导,为存在各类心理疑惑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与谈话服务,为有各项办事需求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将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功能点位都纳入党群服务中心,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与印记。
从简单策划一场毕业班党员集体组织生活,到组织开展“浙师初心故事汇”,再到推出“红色快闪”唱响青春之歌,该校党员之家策划部的学生干部逐渐从一腔热忱的“小白”,成长为能在各自工作领域独当一面的“六边形战士”。丰富多彩的红色创意活动不时在党群服务中心上演,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党员学生参与,成为促进党员群众交流的重要载体。
“既是青年成长综合体,也是党性教育综合体,还是党员先锋服务综合体。”王永珍表示,从原来纯粹停留在党建功能的1.0版本,拓展升级为党组织联系群众功能的2.0版本,就是要发挥党建带团建、党建引领普通学生的组织育人作用,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庞大的党内教育和特色空间资源,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升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分中心向二级学院延伸”
浙师大党群服务中心毗邻生活区和教学区,是近距离服务师生的重要阵地,各师生支部也习惯将“三会一课”搬到这里举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当师生们想要组织党建活动、开展红色观影、举行‘爱’字品牌活动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这里。”王永珍说,师生支部和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预约党群服务中心各功能室的使用,虽然不至于“抢场地”,但是也会出现因使用时间冲突而导致活动顺延的情况。
“对于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我们尽可能地向外拓展,不单单局限在这一栋楼里,而是要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各二级学院,把红色资源送到学生身边。”王永珍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秉持就近就便原则,浙师大建成了19个学院党员之家、28个党员服务站和1880个党员先锋岗,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师生提供多元、便捷、优质的服务。“但以往这些服务点位还是有局限性,不能精准匹配师生需求。”她开始思考,能不能让那些原本面向二级学院内部的党员之家,转而向全校师生开放,升级成为校党群服务中心的分中心?
分中心建设方案拟定最先在数学学院、人文学院和外语学院展开。之所以在这3个学院先行试点,该校组织部经过了慎重的考量,“还是要结合专业来育人,这些学院都比较有特色,也有平台”。根据计划,数学学院的党员之家将升级为数学研修点,为高数课程学习有困难或有考研数学提升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人文学院将在提高文学修养、开展普通话考级培训等方面,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场地与指导;外语学院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还将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把优秀人才输送到国际高端组织实习就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