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日 星期

“缓交”是在为孩子卸下“精神包袱”


□朱郑远

每年到了开学前几天,许多家庭就会上演“一个人,一支笔,一盏灯,一个夜晚,一个奇迹”的暑假作业赶写画面。

与往年不同,近日,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发布通知,不得因暑假作业未完成而处罚学生。包括杭州在内的多地设立了“暑假作业缓交期”,允许学生在开学后补交作业。此举一出,有人为此叫好,有人表示忧虑。

叫好的人认为,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举措,避免孩子为完成暑假作业而短时间高强度赶写;忧虑的人担心一味迁就孩子,会导致孩子养成不遵守规则的习惯。

其实大家紧盯的是“暑假作业交不交”,却忽视了教育部门出台这些规定背后的良苦用心——缓交的是作业,缓冲的是心理。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按时完成假期作业。但也要看到,如今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各种课外兴趣班、夏令营、研学旅游等,都会挤占他们写作业的时间;有些孩子学习能力较弱,完成作业存在一定困难;还有一些孩子因家庭突发情况,导致无法完成作业……

允许这类孩子打“欠条”,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是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体现,能最大限度消除孩子因完不成作业而导致的担心、恐惧、焦虑,甚至厌学等不良心理倾向。

需要厘清的是,“暑假作业缓交期”的设立意在缓解开学焦虑,只是给那些因各种意外而未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一个补救机会,但这个机会不应该对所有孩子开放。同时必须明确,“缓交”不等于“不交”,无论是晚一周还是晚两周,孩子还是得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也就是说,缓交作业不是放弃原则和规矩,而是对规矩的一种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