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星期

浅谈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桐乡市小学生“三智三全”综合评价改革为例

●信息技术可助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桐乡市教育局 杨尔娟

桐乡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是浙江省智慧教育试点县(市),为智慧教育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2019年,桐乡市教育局开发了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实行综合评价改革,提出“三智三全”的评价理念。经过3年多的试点应用,目前桐乡已实现小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全覆盖。

一、“三智三全”的内涵与要素

以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易存在两大问题,即“四单一”和“四缺乏”。“四单一”是指操作手段单一,数据来源单一,参评部门单一,反馈内容单一;“四缺乏”是指缺乏时代感,缺乏整体性,缺乏科学性,缺乏激励性。

桐乡市开发的小学生“三智三全”综合评价系统基于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智学校园、智导家庭、智融社区“三智”融合的体系构建,实现对学生全员、全程、全域“三全”协同的时空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效解决“四单一”“四缺乏”问题。

(一)“三智”的具体内容

1.智学校园: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基于学校整体的可信数据网络,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活动参与、互动交流等情况定期进行在线全面反馈,形成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整体评价。

2.智导家庭: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学生在家学习全方位评价管理体系,通过智能化平台,将学生在校的综合评价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在平台上查阅学生的综合表现,也可以通过智能化平台,将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等情况上传至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形成学生在家学习的综合评价。

3.智融社区:打造数字社区,整合提升社区与家校的协同评价能力,应用数字化技术,将学生在社区的各种协作实践、学习表现等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二)“三全”协同的时空评价

“三全”协同的时空评价主要指评价要做到以下三点,即全员,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数据的形成更加全面;全程,信息的收集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使数据的有效性增强;全域,打破空间和地域限制,多来源多维度获取学生数据。

二、形成“四个一”小学生综合评价实践探索样态

本项目的推进期望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需求和功能,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持续有效开展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通过无感信息采集、图像识别技术、信息填报方式、视频采集方式、跨系统的数据交换5种数据采集方式,构建一套实时、多维、全面的数据链,形成基于数据的“四个一”学生发展支持系统。

(一)开发一套“三智三全”综合评价系统

以现有小铃铛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为基础,升级开发“三智三全”综合评价系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数据实时性,提升UI界面设计,融合“桐学码”身份标识,优化数据分析与算法,建设一套完善、实用、智能、便利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实现了常态化应用。

(二)完善一套支持体系

区域层面充分了解相关单位、部门的需求,发挥各个组织的职能,对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过程多场景、评价结果多应用、激励措施多样化等难题给予有效支撑。

(三)生成一份学生档案

在评价系统和支持体系的支撑下,对学生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开展全生命周期过程性评价。基于评价数据的科学分析,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份包含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等内容的个人电子成长档案。从横向看,这份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一学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从纵向看,成长档案动态记录了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各项表现,形成了专属的成长轨迹,鼓励他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培育一种教育氛围

基于评价系统的功能建设、UI设计的文化创意、支持体系的多方协同,给评价的全过程赋予儿童性、趣味性、教育性和文化性等属性,培育全市教育系统更加和谐、良好的教育氛围,优化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三智三全”小学生综合评价的未来探索

桐乡市“三智三全”小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已迭代升级建设3年,虽然功能日趋完善,但还需要不断丰富评价系统的模块,提升评价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一)完善顶层设计,形成评价特色

一是建立“一人一码”的身份标识,评价系统的学生身份标识接入“桐学码”体系,形成学习者的身份标识,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证明。借助“桐学码”实现学生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身份识别,便于全市学生整体化、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积分商城,以学生的点滴数据为基准,建立成长积分兑换系统,引入“成长币”概念,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

(二)优化评价内涵,推进立体评价

通过基于一个集成应用平台,搭建N个管理场景的框架方式,整合各类应用,并在建设中不断拓展新应用场景。

桐乡市小学生“三智三全”综合评价系统将更多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发时间教育模块,通过与研学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数据对接,生成实践足迹档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