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星期

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安徽省以数字技术之钥破解学校育人密码
合肥七中机器人社团的学生正在训练
合肥七中学生在数字地球地理创新实验室上课
苏滁实验学校学生在参与3D打印社团课程

□本报记者 刘丹丹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广袤的江淮平原上,徽州文脉在这里源远流长,中国农村改革在这里拉开帷幕,世界前沿科技在这里结出硕果……

在华夏教育星空中,安徽犹如一颗历久弥新的“科教之星”。近日,本报记者随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联合采访团来到安徽,试图追寻在教育信息化的轨道上,这颗璀璨的明星又一次绽放出哪般光彩。

在安徽教育信息化发展史上,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14年1月,安徽被教育部列为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创建全国首个互联互通、共建共管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共享平台。同年,安徽出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省政府名义印发教育信息化行动纲领,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个。此后,在安徽省政府持续真金白银投入的“浇灌”下,教育信息化陆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盛开出多姿多彩的花。

合肥市第七中学:数字为“幸福学习”赋能

对合肥市第七中学而言,2014年同样是特别的一年。是年9月,合肥七中从老城区迁址至高新区,毗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国家量子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浓郁的科教氛围、肥沃的高新技术土壤,让这所“老校”绽放出全新的光芒。

走进合肥七中的校园,会有一种“反差感”。与周围科技感满满的高楼大厦不同,这片融合简约欧派和淡雅徽派的校园建筑,在苍翠掩映中显得格外沉静从容。“科技与人文并重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校党委书记、校长邓宗国认为,校园环境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无声的熏陶。

老校新建是合肥七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次良机。自规划起,学校的定位就是集智能化、生态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如今,全校103间教室全部是智慧教室,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推进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助力师生共同发展。”邓宗国说,信息化建设之路,最终要抵达的终点是育人。

从“看课本”到“进课本”

两块悬挂的大屏幕上,实景山脉剖面图清晰呈现;学生分4个小组围桌而坐,面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正同步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台装满泥沙的流水地貌实验设备正在不断调整参数,进行实验……很难想象,这只是合肥七中一堂普通的地理课。

但这间教室却不同寻常,它是国内首个基于数字地球技术理论落地的地理创新实验室。这也是合肥七中自2016年起引入智慧课堂后,又一个新的尝试,打造高效互动的沉浸式课堂。

“这些山脉和河流以前只能在课本上看图片,现在动起来了,更直观了。”以前许多学生觉得地理这门课太抽象,如今在数字地球地理创新实验室里,他们从单纯的“看课本”变成了“走进课本”,甚至可以用手去感受不同流量的水流冲刷后,三角洲沉积的变化。

“通过实时记录数据与实验过程分析,学生们集体讨论偏差,不断调整工具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对地理学科本质的反复思考。”地理教师杨会杰说,地理实验有其特殊性,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去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作为合肥七中信息化建设这艘巨轮的“总舵手”,邓宗国考量深远,“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地理环境相关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与大学专业是脱节的”。邓宗国认为,数字地球地理创新实验室就是一个开关,打开了一些学生通往地理专业的大门。

走在合肥七中,传统的“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场景已经看不到了。借助信息技术,学校构建了九大学科新型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课堂立体化的互动功能,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在合肥七中,所有学科都实现了智慧教学。从2016年起,学校全面引入智慧课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通过智慧课堂抢答、投票等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智慧平台分组功能,打破空间上的隔阂,实现自由分组,锻炼学生合作中分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向学生推送相关问题及辅助学习资源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传统课堂颠覆为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

精准教学,智能测评

“每道大题前面那一栏数字是什么意思呀?”“好像一个量表。”……一次期末考试后,高二(1)班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试卷的变化。拿到成绩单后,学生们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发生变化的不仅是试卷,还有成绩单。

与传统意义上,一门学科一个分数的成绩单不同,合肥七中学生的成绩单是一张有着密密麻麻数字的得分明细表。教师登录“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每道题目的正确率和得分情况,还能看到全班学生关于某门学科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这一切得益于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构建起的一套“135”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

“学校以数字化环境建设为基础,立足智慧教学、平安校园、数据中心3个应用板块,形成了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生活、智慧文化5个场景的应用。”邓宗国介绍,这套模式如同一双“大手”,将学生捧在手心里。

“主要是训练操作技巧和进攻防守战术,也需要团队合作。”无人机教室里,高一(10)班学生钱孟然正在操纵无人机足球,前段时间,他在合肥市第二届青少年无人机创新教育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如今正在备战省赛。说起无人机,钱孟然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

近年来,学校陆续开设了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20多个学生社团,以及70余门选修课。此外,学校还率先引入“智慧操场”,实施“分项教学+智能测评”的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及时分析测试结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动态趋势,精准干预,建立“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

“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很有底气。希望每一个从七中启航的学生都是有责任感和幸福感的。”邓宗国的目光看向远方。

苏滁实验学校:高新区里的智慧校园

许多人知道滁州这座城市,是通过中学课本里那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文章不仅描绘了滁州一年四季的秀美景色,滁州人民充满人文气息的闲适生活更令人印象深刻。

中新苏滁高新区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滁州的东南方向,它是中国、新加坡两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以市场化模式跨省共建的第一个项目。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以“走进学生世界,培养世界人才”为办学理念的苏滁实验学校应运而生。

数字阅读“不打烊”

在苏滁实验学校,图书馆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走进图书馆,偌大的电子阅览室内,坐满了学生。“听书更有意思,更生动。”五年级学生李成宇正戴着耳机“看书”,《丑小鸭》是他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阅读区分为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两个区域,根据年龄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这里也是学生们最常来的地方,他们有些端坐桌前,有些站在书架旁,有些席地而坐……共同点是每个人都安安静静沉浸在阅读的海洋中。

“阅读是一种学习行为,更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将学校建在图书馆,让教室成为阅览室,并组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只有一个目标:让学生成为幸福的读书人。”校长傅睿致力于将苏滁实验学校打造成现代化的书香校园。

走在校园里,书架和书籍在教室、大厅、走廊、角落随处可见,学生随时随地皆可阅读。

此外,学校一直坚持开展亲子共读乐、激发想象画童书、经典名著巧展示、经典诵读会等活动,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学生们的阅读成果,在校园里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

为了让学生“易读书”,学校借助信息化技术,搭建阅读平台,除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全天向师生开放,学校还引导学生在线阅读,制订读书计划,通过线上平台阅读打卡,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习惯。

学校还将阅读引入课程体系,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每个年级根据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推荐3本共读书,每个学生一学期精读一本书,做好阅读笔记,录制微视频。“看到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书,我感到很欣慰。”学校的阅读模式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也拿起书本,亲子共读。

把最新的世界带到学生面前

扎根于中新苏滁高新区这片科技创新的土壤,苏滁实验学校建校伊始就流淌着信息化的基因。从硬件设施设备到软件系统的不断完善,在傅睿看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

“2022年,园区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共计1061万元,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打造滁州市一流硬件水平学校。学校的科创教室、3D创意打印设备、多功能教室的配备等都处于滁州市前沿水平。”傅睿如数家珍。

在硬件方面,学校建设了数据网络中心、校园安防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智慧图书馆、智能化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平台等,配备了录播教室、创新实验室等信息化专用教室,为学生创造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的学习环境。

如今,学校三至九年级各有一个班级开设智慧课堂,明年将实现全覆盖。同时,学校充分发挥AI课、双师课、录播系统等新技术功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开设了3D打印、航模、水火箭、STEAM、数字化书法、计算机编程等信息化课程,以“彰显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为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里很宽敞,通过这个屏幕,老师的操作我能看得很清楚。”理科实训教室内,八年级学生熊浩然正在做“观察青菜下表皮细胞”的生物实验。每张操作台前坐着一个学生,上面除了实验器材,还有一块小屏幕,屏幕中显示的正是学生的操作过程。这间教室不仅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室,还是滁州市直两区中考实验操作的标准化考场。

“通过考评分离,考试过程可追溯,打通了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傅睿介绍,教师的批阅工作就在隔壁教室内进行,系统随机分配考生操作视频给批阅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打分,采用双评加仲裁的方式,最大化实现考试公平。

将教育信息化融入教育评价是苏滁实验学校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不是最后一步。这所年轻的学校从刚建校时招生不足700人,到今年预计超过2000人,先后获得“滁州市智慧学校示范校”“滁州市信息化试点学校”等称号。它如一艘巨轮,乘着教育信息化的东风扬帆起航,载着学生驶入崭新的世界。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