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兴成
连续多年的在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合格率较高,高校亟需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大兴“阳光体育”之风。
加强整体规划,构建体育育人新格局。构建学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做好整体规划是基础。新时代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处处是体育活动之地,人人是体育健身之人”的校园体育氛围,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价值追求。把全面推进体育工作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构建学校大健康体系。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发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体教融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师生身心健康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双丰收”。
深化评价改革,打造体育育人新引擎。激发青年学生体育运动的内生动力,推进评价机制改革是根本。学校体育工作重心要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上。把坚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坐标和体育育人的导向。严格规范体育课程标准,探索以特色项目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的体育选修课课程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将学生基本健康情况、体质测试情况、心理测评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形成“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三方联动的评价机制。改革体育教师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将体能训练指导、竞赛指导等纳入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条件,并将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列入学校特殊人才序列进行招聘,营造教学相长良性发展氛围。
突出载体创新,落实体育育人新举措。激发大学生的健身积极性,创新运动载体是关键。要系统研究本校学生的体质状况,探索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会、勤练、常赛”的活动载体。加强配套课程改革的体育教材建设,分类探索职业体能模块化教材、体能训练活页手册式教材、体育社团俱乐部指导手册等一系列体育教材。精准研判学生运动兴趣,拓展体育教学模块。在保持传统竞技项目的基础上,探索新兴体育项目。充分利用特殊节庆节点,举办育人型体育活动,形成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文化。有效发挥院系、班集体的主体作用,挖掘专业的体育文化元素,提升体育运动的载体供给。
凝聚政策合力,完善体育育人新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合力是保障。要加强教育教学的政策衔接,完善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制度一贯性,健全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领域的平台共享机制。健全体育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配齐配好体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建立体育类社团联系工作会议机制,构建学校、社团、学院三级联动的校内体育竞赛与活动机制,打造学生参与度高、富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实施体育社团导师制,推动社团的规范化、专业化、可持续化发展。创新体育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校友、校企合作单位、联盟会员单位等的体育文化交流,发挥体育文化的独特桥梁作用,构建全方位体育育人机制。
(作者系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