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月10日 星期

产业兴旺 农民增收 生态变美
——高校“智库”助力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

□本报记者 季 颖

通过“共享经济”盘活乡村“闲资源”,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潜东村从原来的“小透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精心打造畲村创意IP、拓展文旅IP产业,凝聚畲乡人文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根脉,平阳县水头镇新联村实现了从“茶区”到“景区”的飞跃转变;

……

这些乡村走出“破圈之道”,背后是浙江高校持之以恒的努力帮扶。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行走在乡野田间、海岛码头,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共富味”“教育味”“青年味”的经验做法。

建立联盟,乡村振兴有了“同盟军”

“全域的乡村规划要深入调研后再商讨确认。”“黄精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可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传承,你们有经验。”……最近,有一群人正在为天台县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这群人是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的成员。去年11月,浙江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牵头全省109所高校组建联盟,这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成立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随着联盟的成立,浙江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有了“同盟军”,实现了从分兵作战到协同并进的转变。

“成立联盟,既契合新要求,又顺应新期待,更彰显新作为,有利于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有利于串珠成链、形成体系,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回流,有利于理论创新、形成模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强调。当前,联盟正以天台为首个试点县域,聚焦天台所需,结合高校所能,探索“地方出题、高校答题、精准助力”的有效机制。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技、人才、智力等优势。一直以来,浙江鼓励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扎根乡村办大学,建立了高校包干联系山区县制度。如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区,通过1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以高校为依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持续推进湖州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高校对口联系帮扶基础上,浙江还发起了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探索出“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开赛5年来,大赛共引领全省12526个大学生团队、96115名高校师生走进乡村,为4329个村集体解决乡村发展中的5631道真实问题,1182个优秀项目相继落地,成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有效载体。

添柴加油,乡村产业有了“助燃剂”

每年到了茶叶采摘季,各地采茶工短缺的问题就纷纷冒头。瞄准茶农采摘难题,浙江理工大学农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团队以科技强农、机械助农为切入点,开展采茶机器人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关。

经过4年多的探索,浙理工团队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点,成功研发了系列智能化采摘机器人。最新一代多臂采摘机器人采摘单芽叶速度小于1秒,可代替采茶工3~5人作业,大大缓解了采茶工短缺问题。如今,智能采茶机已在松阳县、嵊州市等省内多地应用,并推广到江西景德镇、福建武夷山等省外茶叶主产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浙江先后组建了500个高校首席专家领衔的产业技术团队,开展千名博士结对乡村振兴活动,助力乡村破解没有产业、产业薄弱等难题。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成功将东海青蟹在黄河盐碱地养活、养好、养多,变盐碱地为“致富田”;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香榧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助推诸暨市枫桥镇香榧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百姓口袋更富,还要让环境更美。浙江高校发挥学科优势,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力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国美术学院规划设计安吉县余村“美丽乡镇生态+”,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等一系列举措,帮助余村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共生之路,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成为绿色生态发展的乡村振兴标杆。

去年,省教育厅等4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山区26县教育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针对各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积极鼓励高校与26县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基地,到2025年,每个县至少建成1个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基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添柴加油。

供血造血,乡村人才有了“蓄水池”

2013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卢红伟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杭州市富阳区上官乡。曾经,因球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上官乡球拍产业面临大量企业关停的命运。卢红伟的到来,将杭电的电子、机械、自动化等研发力量对接到上官乡……过去那个“散小污”的上官乡球拍产业在卢红伟团队的助力下,朝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迈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03年起,浙江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实现科技下沉、人才下乡。近20年来,省、市、县三级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万余人次,高校教师担当了主力。浙江农林大学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以香榧、薄壳山核桃等干果产业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建立产业链,使干果成为林农致富的“富民果”。

在为乡村“供血”的同时,浙江高校还积极为乡村“造血”。浙江高校较早在国内开展定向培养农技人员。招生对象为有意为基层农业事业服务的学生,安排在高校招生的普通类提前录取,并与户籍所在县(市、区)农业部门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邵珞琦是浙农林大为常山县培养的基层农技员,如今,他在常山县金川街道办事处负责涉农工作。“越是在基层工作,越能体会到常山这样的农业县对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渴求。”邵珞琦说。

据了解,浙江高校对标需求,每年为乡村培养输送2000多名乡村急需人才,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1500多万人次,为乡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新农人”。浙江工业大学通过基地化、多主体、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输送大批优秀人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州市、浙江大学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共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实践基地”,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高质量精准培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乡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产业兴旺了,农民增收了,生态变美了。随之而来的是,浙江乡村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在慈溪市横河镇,大学生农民邱杰波忙着为农民叔伯“打工”,他组建的“农机大军”有20多台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为当地万亩粮田提供机械化服务。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所高校到一个联盟,从一个乡村的共富实践到一个县域的共富理论研究,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总能看到浙江高校师生的身影,他们将所学回馈乡土,已然翻开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