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学习之要,在于主动;学习之道,在于专注;学习之法,在于广博,同学们要在学习知识中探寻真理……”9月3日,杭州师范大学举办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冯斯琳听着校长尚永丰院士的谆谆教诲,更加坚定了自己“当教师”的选择。
今年,杭师大共录取了2540名师范生。近几年,师范类专业热度不减,“当教师”成为越来越多学子的就业选择。湖州师范学院招生办主任李新乐告诉记者,该校在“三位一体”招生中,师范组考生报录比连续3年呈增长态势,3年间增长近22个百分点。而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校内转专业时出现“转投热”,近3年来,从非师范专业转为师范专业学生数均在250人以上,而从师范专业转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数均少于10人。
从我省今年的录取情况来看,“师范热”持续升温。浙师大所有专业投档分均高于省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其中投档分居全省前15000名的专业有7个,录取人数为235人;杭师大的师范类专业均在600分以上,而其他专业投档分数线则多在600分以内。不论是浙师大、杭师大、湖师院等师范类院校,还是浙江海洋大学、衢州学院等非师范类院校,但凡专业备注“师范”的专业,分数均比同校其他专业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多个专业一段未报满,学前教育(师范)的分数线却达到511分,比一段线高了14分。
浙师大学生处副处长林凌斌分析道,师范生持续走热,除了学生真正热爱、愿意投身教育事业之外,影响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国家、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惠师政策,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使得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在逐步提升;二是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使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三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趋向于稳定型就业,而教师职业稳定性很强的特点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可喜的是,随着师范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杭师大经亨颐教育学院副教授徐洁说,同样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少学生虽然选择了师范专业,但不是真正了解与热爱教书育人,而是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多种影响做出的选择,未来并非都会从事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帮助师范生坚定做有理想、有情怀教师的信心,从而燃起师范生“从教热”的星火。
对此,浙师大教务处副处长徐展斌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和普通职业相比,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育能力和专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信心和职业责任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从事教师行业,新生入学后一定要尽快熟悉所学专业,尽早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围绕目标付诸行动。
杭师大将每年9月设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月”,组织师范生开展“学习一次师德文件”“拜访一位优秀教师”等“五个一”师德主题学习,举办“师大荣光”颁奖典礼,开展“星耀师大”专题报道,表彰宣传优秀教师,不断提升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
湖师院则以新生始业教育为契机,组织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师范生了解专业特点、主要课程、就业前景等情况,并通过职业规划教育、青年校友经验分享会等方式,引导师范生逐步确立奋斗目标和方向,制订职业生涯计划。同时,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开展“君子之风”教育,开发师德教育课程和教材,依托师范生专业优势打造“青柚空间”志愿服务项目,强化师范生社会担当,培育“四有”好教师。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师范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尤应扛起重担,加快建设以新师德和新师能为核心的‘新师范’,培养出‘站得好’讲台的教师。”徐展斌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有效德育能力、课程教学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近年来,浙师大全面推进“新师范”建设,从探索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模式到开展单科型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从构建“五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到创新信息化教师教育实训模式,不断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量。
李佳欣是浙师大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大二的学生,也是该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之一。“大一刚入学,学校就聘请了浙江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金华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翁冰玫作为我的导师。导师在专业学习上的指导,以及在优秀教师课堂上旁听观摩的机会,都让我受益颇多,能够更为从容地应对接下来大二的课程。”李佳欣说。在导师的影响下,李佳欣也早早地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毕业后成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杭师大为补齐传统教材比一线教学滞后的短板,引入一线名师,与高校教师共同编写教材,设计教学,已开发出10多门双师课程。湖师院持续推进“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中小学校共建教师发展学校,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全程参与师范生培养,形成拜师学教、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设计,构建“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