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月14日 星期
资源不足、安全问题、教师减负——
课后服务遇难题,中小学探索妙招巧化解


□本报记者 杨 倩

上周,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浙江教研论坛上,教研室课程部主任李荆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浙江省4452所义务教育非寄宿制学校均开展课后服务,参加学生达444.3万人,学生参加率为90.3%;参与教师达31.7万名,教师参与率为94.5%。可以说,我省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两条基本要求。

当然,作为“双减”主阵地的各中小学校,在推行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难题。比如,拓展课程对师资、教学资源均提出要求,资源不足怎么办?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如何合理均衡配置师资,减轻教师负担?在这场论坛上,省内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代表分享了各自学校的经验,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打通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

优质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是课后服务,特别是拓展课程保质保量开展的基础。为了满足学生对拓展课程的旺盛需求,各校都在拓展师资和教学资源上动足了脑筋,积极探索打通学校和社会资源的联系,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途径。

“到了周五下午开教师大会,我发现没人了。”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俞富根说,课后服务开始后,该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一度导致每周的教师大会无人参加。同时,作为一所占地只有9亩的“小”学校,一旦开设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教室就不够用了”。

“穷则思变”,俞富根介绍,为了开足课程,学校一方面“盘活存量”。杭师附小有116年办学历史,多年来,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了国际象棋、航模、曲棍球、飞盘、戏剧、古筝、街舞等特色课程,建成了思政、军事、体能、文学、艺术、科学六大研究院。课后服务推出后,学校把拓展课程与传统优势课程及研究院的课程研发相融合,开发了立德树人、语言训练、体艺特长、科技兴趣等四大类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引入增量”。杭师附小内设有5座微型校园博物馆,分别是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合作建设的贝类王国博物馆,和中国财税博物馆合作建设的小小理财家博物馆,和浙江省军区合作建设的少年军事家博物馆,和杭州博物馆合作建设的宋韵游艺博物馆,以及中草药博物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校在这些博物馆里开设了10多门拓展课程。此外,学校周边还有西湖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南宋御街馆等15家博物馆。“我们积极走出去,让博物馆成为分校、成为教室”,俞富根说,比如数学拓展课、少年财商课就在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中国财税博物馆里上。

在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除了有本校教师、家长志愿者,以及社科基地和社区公益组织等开设的拓展课程,还有一系列引自校外专业机构的非学科类优质课程。校外机构来开课,如何保障质量?“义乌市教育局公布白名单,我们发布引进公告,组建审查小组,审查办学资质,择优确定课程。”校长杨凯明介绍了校外机构的引进流程。去年9月8日,学校召集了各年级家长代表、学科教师代表共64人组成审查小组,分书法绘画类、编程科技类、器乐舞蹈类、体育劳动类4个专场,听取57家校外机构总计80门课程的课程介绍和现场试讲说课。经过近一天的评审,最终选出27门课程。

层层筛选的课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孩子在家就喜欢玩乐高积木,学校引进了乐高课程,不但有优秀的教师,而且收费合理,地点就在学校,孩子的安全有保证,真正减轻了我们的时间负担、经济负担和专业负担。”二(11)班刘睿哲的家长表示。

学校还规定,机构开课后若受到2次投诉,经查实便取消合作,并对一切安全事故实施零容忍。“家长可以通过选课平台的‘在线投诉’、教导处对外公示的电话、学期中及学期末的课程评价问卷,以及向班主任直接反馈来反映意见,目前为止,我们没有收到过一起家长投诉。”杨凯明说。

有温度重细节,保障校园安全

课后服务全面开展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自然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

课后服务时间里,或是学生走班,或是教师走班,学生的活动空间在室内、室外灵活变化,这明显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江山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周玉莲介绍,学校不仅严格实行课堂点名制度,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餐后时间段,不仅安排教师巡视校园,还想到了融监管与健身为一体的妙招:组织教师成立气排球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等健身协会,合理安排各协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确保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有教师活动。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甚至师生同赛,既保障了学生安全,又融洽了师生关系,让安全管理有温度”。

杭州中学校长杨昕珠认为,必须在安全管理上做好加法,才能为学生保驾护航。开展课后服务后,学校对硬件设施、课间管理、学生接送、交通安全、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等有潜在安全风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梳理,排摸风险源,列明风险源及管理流程的清单,做到安全管理全覆盖。比如课后服务一直延伸至晚上,于是,学校对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风险源辨识,并采取预防措施:在所有活动区域加装路灯,在景观水池、小溪边沿安装灯带,张贴反光条,让学生的晚间活动更安全;选择带反光条的校服,为学生晚间出行增添安全保障。

柔性加弹性,减轻教师负担

“推进课后服务是一项暖民心的工程,目前我们做的只是第一阶段工作。”李荆指出,要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需要推进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变革,包括组织、人员的相应调整,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减轻教师负担。

发挥柔性管理、弹性管理的优势,“让教师形成小团队,协调工作量”。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校长郭昶说,课后服务中的答疑工作与当天每堂课的课程难度、作业量息息相关,课程难、作业多,答疑量就会增加。因此,虽然学校给每门学科设置了半小时的答疑时间,但实际上有的教师需要更多时间,有的则用不了半小时。为了提高课后服务的精准度,学校鼓励教师以团队形式协调答疑时间,让空下来的教师可以真正得到休息,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种团队协作模式也被江山二中采用。江山二中的拓展课程有两类,一类是教师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愿申报开设的,一类是以备课组项目化学习模式开设的。周玉莲坦言,起初有教师觉得在日常教学之外再开拓展课,任务过重。考虑到各学科都有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任务,学校就建议备课组利用拓展课时段开展项目化学习,将备课任务合理分配给组内各教师,团队协作开课,既丰富了拓展课程,又减轻了教师负担,还能推进项目化学习实践。

在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为了落实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学校推出了“3个三分之一”方案。曙光小学的课后服务形式采用“X+1”模式,先进行1小时拓展课活动,再进行1小时作业托管。学校共有54门拓展课程,其中有22名教师是从校外聘请的,本校有32名音体美科学计算机和其他有专长的教师开设拓展课,约占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这32名教师每天16:15离校。“这些教师挺开心的,因为他们的下班时间不仅是固定的,而且与过去相比,还提早了。”校长张根兵说。剩下的三分之二教师分为两班,每天有一半不用参与作业托管,可以于15:15离校,参与作业托管的教师还要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参与放学管理,下班时间为17:30。到了第二天,这两班教师互换,由前一天15:15下班的教师参与作业托管,以此类推,循环往复。“我教了近30年书,下午3点多就下班从未有过。原先以为参与课后服务会让自己很累,弹性上下班制也肯定实施不了,没想到领导想出了这样的妙招。”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何丽娟说。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