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月7日 星期

破除农村小学生朗读的“拦路虎”


●小学各年段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然而受方言土音影响,农村学生普遍读音不准,顿读、唱读、拖腔等问题突出,很难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要——

□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 冯娇娥

农村小学生受方言影响,没有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之分,这制约了他们语感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也成了朗读教学的“拦路虎”。我们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音乐,有节奏地朗读

一篇课文,有的学生反复朗读后仍出现拖腔、一字一顿、破词破句等现象,这与学生本身的语感有很大关系,也和我们平时没有进行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有关。那么如何指导?

读好“de”字短语。学生能读好“de”字短语,唱读、顿读现象几乎就不存在了。教学生边打节奏边读,如打四四拍子的节奏,将“美丽的角楼”读成4拍,“丽的”两字合读1拍,其他3字各为1拍,读时不能一字一顿。

正确停顿。句子和段落之间要有自然的停顿,如果逗号停顿1拍,那句号就停顿2拍,换小节就停顿3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是数完“1、2”的时间,自然段和自然段之间是数完“1、2、3”的时间。

低年级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需要音乐、插图、课件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如课文《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离现在的学生较久远,先借助媒体让学生观看周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小视频,初步体会“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再看课文学生就能深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自然能理解“周总理来了”人们会欢呼的激动心情,朗读也就有韵味了。

角色代入,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低年级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引起共鸣。教师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朗读上,引导他们通过声音表达悲伤、高兴、感激等情绪。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段话。朗读之前,教师进行引导,“我们过年时应有尽有可幸福了,遥远的丹麦有个小姑娘过年却是这样的。说说你的感受,找找对应段落,想想该怎么读?”通过强烈的对比,学生读出了可怜、凄惨的情感。

课文《丑小鸭》中有这样的话:“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那只丑小鸭,家人们都欺负你,有的打你,有的骂你,就连妈妈也不理你。白天不敢出来找吃的,到了晚上才敢出来。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境,读出孤独、痛苦的情感。

教《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生根据课文意思,惟妙惟肖地读出“谦逊有礼的陶罐”和“趾高气扬的傲慢的铁罐”的神情和语气,体会了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