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月7日 星期

一颗初心育两代师魂
——浙江师范大学将师德师风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纪实

□本报记者 刘丹丹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学生睡眠缺失,学习能力会下降,但当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后,其学习能力能够恢复至和正常睡眠相当的水平……”日前,潘亚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晦涩难懂的教育神经科学。2021年,29岁的潘亚峰成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

29岁的年轻博导一时引发舆论关注,殊不知当年18岁的潘亚峰是“误打误撞”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时候,李锋盈老师是我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位正式‘引路人’。”在心理学学习这条路上,潘亚峰已经奔跑了11年,但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出发点。

每年在浙师大,像潘亚峰一样从一个校园进入另外一个校园,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人数以千计。长期以来,浙师大坚持探索新师范“立德·育德”工作,将师德师风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人师表、铸造师魂的精神代代传承,并逐渐形成具有“浙师大特色”的育人体系。

“浙师制造”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在浙师大有个全校闻名的“宝藏”班级——地理学教育本科1992级,从这个班走出了3位浙江省特级教师:郭剑峰、王海斌、王卫兴。2020年校庆时,这段历史拨开尘埃展现开来。

1992年的那个夏天,浙师大地理系还处于创建初期。为了招生,时任班主任吴樟华,亲自跑到杭州,用了半个月时间才完成了30名学生的招生指标,“当时每份学生档案我都来回看了好几遍,整体素质都很不错”。

一开学,吴樟华就向学生们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懂得管理学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两大法宝,所以他鼓励学生多“泡”图书馆,夯实专业基础,又主动放权,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发展所长。“毕业后大家在教育、科研、管理等不同领域施展拳脚,打出一片天地,我很欣慰。”吴樟华说。

谈起地理学教育本科1992级出了3位特级教师,当年的世界经济地理教师章明卓回忆道:“1992级的这个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班风纯正,学风优良。”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求学无他,唯有一心向前。

2019年教师节前夕,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2004届班主任龚国庆收到了最令他开心的教师节礼物,他所任教的班级,走出了3位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分别是刘晓庆、李晓亮、陆晓明。他们用15年的时间,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从学生转变成桃李芬芳的教师,而这段旅程的起点正是浙师大,他们的领航人是龚国庆。

同一年,担任过20年班主任,与学生亦师亦友的龚国庆结束了38年的教师生涯,正式退休。回望来时路,他在个人学术专著中写过这么一段话:“作为曾经一起度过四年生命历程的班主任,我还要感谢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2000级的118位同学。他们首先给了我梦想,然后给了我光荣,最后给了我一生的期待。”

“浙师情怀”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如果说,师生关系最好的互相成全,是你给我以为人师表的期待,我予你以健康成长的关怀,那么,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便是言传身教,互为镜子。

2021年9月的新生开学典礼上,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王国林作为新生家长代表发言。17年前,王国林与妻子一起毕业于浙师大思想政治专业,如今他送儿子王弘毅来到浙师大读书,就读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有意思的巧合背后,是一个教师家庭相濡以沫的传承。在王弘毅的童年记忆中,父母一直是早出晚归的。“你管得了全班的孩子,却没有时间和精力管自己的孩子。”刚开始,王弘毅不太理解为什么父母要把班上的学生带回家里,照顾他们比照顾自己还上心。“儿子,教师不仅只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父亲的一句话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

父母的身教胜过言传,父母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也在王弘毅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也经常能听到父母在家里讨论一些试题,他们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是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构成了王弘毅最初的社会观,也是他未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第一堂必修课。

在自己的未来构想里,王国林一直是王弘毅的一个标杆。因为父亲,王弘毅对浙师大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在初中升高中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浙师大的直升班。“浙师大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所培养人才,为浙江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一刻,对“浙师情怀”最好的注解就是,新浙师人一句坚定的“长大后,我愿成为你”。

“浙师精神”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浙师大,榜样的力量无处不在,可能是正在上课的教师,可能是社团里的学长,也可能是同寝室的同学。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72班学生陈辉是学院的“头号积极分子”,不论是学生工作,还是参加竞赛,抑或是志愿活动,总少不了他的身影。2021年,他入选研究生支教团推免专项计划,奔赴广西龙州开启支教生活。

“先锋论坛上,学哥学姐、前辈师长讲述的支教故事,让我大受震撼,心驰神往。”陈辉说,“加入支教团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4年来在浙师大文化的浸润下,缓缓结出的果。”这1800多公里的漫漫征途,藏着他对教育扶贫的信念。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思想政治教育,这毫不相关的3个专业,同时出现在梁钦的学习履历表中,看似南辕北辙的教育背景,在梁钦的工作中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梁钦是浙师大初阳学院2009届毕业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她还是一位“网红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娘亲”原创周记已经更新了570多篇,记录了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点滴,直面新时代青年成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梁钦多次回到母校为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作讲座,她认为浙师大在提供她一方沉静思考的天地的同时,也给予她创造自身价值的活跃环境。“浙师大是一个让人成为自己的地方。”梁钦笑着说。

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和师德师风的培育在浙师大达到了高度统一,“浙师大始终秉持‘用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的理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朱毅峰说。

为此,针对在职教师,学校开展了“五航”(启航、引航、护航、远航、归航)行动;针对未来教师,学校实施师范生育德工程和研究生导学工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师范生成长成才全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