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

是什么催生了“职业高考生”?


新闻回顾 近日,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在网络引发热议。这是广西农村一位80后的真实人生。唐尚珺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时至今日,他已复读12年,而他今年已经33岁了,第13次参加高考,他与理想目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隔着90来分的距离。

按下高考“重复键”还需慎重

□李 平

13年来,唐尚珺为了“上清华”,苦苦挣扎在“高考—复读—高考”的逼仄之路上,人生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现在,33岁的他可谓积重难返,仍然走在“复读歧路”上。

十几年漫漫高考路,唐尚珺考上过不少知名大学,比如2014年的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的吉林大学,2016年的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的重庆大学,3年前就考上过、今年又再次考上的广西大学。这些都是不少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但唐尚珺全都放弃了,只因内心那个虚无缥缈的“清华梦”。

看了唐尚珺的故事,我们很难对这个寒门学子的选择多加苛责,更多的是不解和困惑:所谓的“清华梦”,到底是“梦想”还是“执念”?如是“执念”,又所为何来?事实上,这些年来全社会弥漫着的“清北崇拜”愈演愈烈,各地流行以“清北率”考核学校,只要有学生考进“清北”,就会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奖励。一些地方的高考复读班公然对高分考生考上“清北”许以重金奖励,一些学生随之成为“职业高考生”。如此社会氛围之下,唐尚珺勉力苦撑只为“一战成名”的行为,也便有了逻辑注脚。

唐尚珺并非个案。如果说以前的学生是为了“能上大学”才选择复读,现在更多的学生则是为了拼名校甚至目标直指“清北”而加入复读大军。近几年来,复读生的比例在不断攀升,2021年全国高考复读生数量创下新高,达到187万人。今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招收的复读生人数都超过了100人。

复读政策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钻政策空子的复读乱象。考生们在按下高考“重复键”选择一次次重来的同时,人生的车轮却早已滚滚向前。高考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选择入读还是复读,但愿每位考生都能慎之又慎,做好人生的重要抉择。

“只想上清华”凸显高考功利化倾向

□斯涵涵

唐尚珺从最初的追逐梦想变成了追逐金钱的职业高考人,教育的本质已然异化。

每年高考成绩揭晓,一些学校千方百计广而告之:“我校某某考取某名牌大学!”若有学生考上“清北”,学校更是张灯结彩。高分考生与学校之间早已达成不言自明的默契:学校用优厚的奖金和条件争夺考生,而考生用高分提高学校的重点率甚至带来有如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学校的美誉度、生源、教师收入、财政奖励都会随之攀升,后续“效应”滚滚而来。因此,高考成为部分高分考生和学校之间心照不宣的“聚宝盆”。

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凸显高考功利化倾向。高考作为一项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制度,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但毋庸讳言,高考在部分人心目中已经异化成为虚火旺盛的高考经济。一方面,考生考上名校领取巨额奖金可以赖以为生;另一方面,学校由此获得教育成功的最佳广告,何乐而不为?当名利充斥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头脑,诞生复读12年的“高考专业户”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这是个体的选择,他人无可置喙。然而,人生有多少个12年?且不说随着年纪的增长、精力的衰减,以及高考的变革,唐尚珺感觉高考越来越难,即便他考上了清华,也并非想象中的“走上人生巅峰”,而只是漫漫人生无尽“考试”中的某一级台阶。偏执于高考,一条路走到底,用考上名校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把刷题考高分作为赚钱的门道,既压抑了个性、空耗了时间,也造成了高考资源的浪费,更是违背了现代教育观的要求。

转变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改革步伐,道阻且长,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不断反思并作出改变。

学历崇拜驱动认知盲点

□杨朝清

一条路走到黑的唐尚珺的人生,不免让人五味杂陈。

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推拿》,是一本关于盲人的书。书中有段话,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正常人虽然有视力,但总有自己的局限,有看不到的东西。”将考入名校和功成名就挂钩,认为拥有耀眼的学历光环就可以享受永远的红利,觉得只要考入名校就可以一劳永逸,这样的固有观念不仅来自求学者视野、阅历、见识的局限,也源于另外一些人功利、短视的推波助澜。

学历崇拜和名校情结的大行其道,让不少中学偏爱“高分复读生拼名校”。一些中学为了吸引高分复读生,不仅在学费上给予减免,还承诺如果第二年高考被名校录取会有丰厚的奖金。“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既有个体存在认知盲点和偏差的因素,也有名利驱动的因素。

无限放大名校的光环效应,不仅加剧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也会导致只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患上“空心病”——不能清晰地认识和发现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只懂得“考高分、进名校、当人上人”,却失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明朗的心态,导致一些“学霸”除了考试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是什么。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考上名校即使有更大的成功概率,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也都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更何况,在社会流动千姿百态、价值实现路径丰富多彩的当下,成功也并非只有“上名校”这一条道路。那种认为“考入名校就前途无量,考不上名校就没有出头之日”的陈旧观念,显然需要被打破并重塑。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