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5月24日 星期
老底子文化有了传承人
缙云县河阳小学将拓展课开在千年古村里


□本报通讯员 盛 伟 虞童惠

悠扬婉转的婺剧唱腔、灵活流畅的剪纸技巧……每周四下午,平日里安静的缙云县新建镇河阳古村变得热闹鲜活,有440名小学生会按时来到古村里学艺。这是属于缙云县河阳小学全体学生的拓展课,而他们的任课教师正是村里的老底子文化传承人。

该校校长王国宝介绍,河阳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连成的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朱姓宗族聚居地之一。村里有20多座精致的十八间大院、15座古祠堂、15座古庙、1座古大桥,其中包括宋代的福昌寺、始建于元代的河阳古街道、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石稀罕、清代的大批古民居建筑群和五孔石拱桥等宝贵的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村里还保留着很多老底子文化,比如婺剧、剪纸、编草鞋、编竹篾等”。

这样深厚的教学资源距离河阳小学不过百米,王国宝有了灵感:“去年,我组织村里的老底子文化传承人开会,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将技艺传给孩子们的想法。大家一呼百应,都愿意无偿传授。”58岁的河阳剪纸非遗传承人丁耀杰正是积极响应的一员,他说:“河阳剪纸是一门民间艺术,它的未来在孩子们身上,河阳小学有这样的想法我非常开心。”

就这样,每周四下午,一群优秀的老底子文化传承人和一堂堂丰富多样的技艺拓展课在古村的祠堂里、老屋内静静地等待着。而学什么技艺,全由学生们自己决定。

虚竹公祠是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苏州式祠堂。整座祠堂雕梁画栋,显示着高超的木雕、石雕、砖雕技术。虚竹公祠里,在丁耀杰的带领下,学生们认真地剪着十二生肖。经过几堂课的学习,8岁的周欣乐已经能剪出一些较为精美的图案了,“爸爸妈妈都夸我,还常常把我剪的图案发在朋友圈”。

七如公祠是村民们开会、演出的场所,其中的古戏台也有着数百年历史。数十个孩子在古戏台上表演着婺剧,11岁的朱梦淇将一曲《穆桂英下山》演绎得荡气回肠。56岁的朱斐夏和55岁的孙碧芬是授课教师,也是村里唱婺剧的高手。看着孩子们越唱越好,她们很是开心:“孩子们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无偿教。和他们在一起,我们变得更年轻了。”

八字门街是河阳的商业古街,64岁的应瑞妹则是街上编草鞋的最佳手艺人。20多名学生正在她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编织一双既牢固又舒适的草鞋,每个人都在为成为编草鞋能手努力着。

朱大宗祠是朱氏全族性的大祠堂。70岁的朱耀传是原竹编生产科科长,退休回老家定居,现在他有了一大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大祠堂里陪着他做竹篮、编竹筐……

从下午2点到下午4点,每一位学生都学得不亦乐乎。朱梦淇说,每周四下午是她最期待的时光。看着眼前的场景,王国宝很是欣慰:“只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家长和学生又喜欢,我们就将这堂古村落上的拓展课坚持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