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铁军精神在“江南小延安”扎下根
长兴秉承革命传统致力爱国主义教育
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小学开展“勿忘国耻,兴我中华”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老英雄程大生和学生们一起向革命烈士敬礼。
长兴县第四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图为学生们朗诵爱国主义诗歌。

□本报记者 汪 恒

1943年,日军大举进犯苏浙皖三省边界一带,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为牵制住敌人、巩固后方,地处浙江省长兴县西北角的小山村,进驻了新四军的指挥部。

村里用竹篱笆围成了一片练兵场。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司令台上用坚定的声音宣布,新四军苏浙军区正式成立。此后,大家克服物质困难,军民同心,先后建起了学校、银行兑换所、兵工厂等等,根据地设施日益完善。

1984年,粟裕百年后,根据他“和战友长眠在一起”的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被敬撒于现长兴县煤山镇,就在当年苏浙军区一纵队司令部旧址旁。今天,司令部旧址已成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接待过逾900万人次参观者。迈进纪念馆大门,记者仿佛重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粟裕和他战友们的往事也逐渐清晰起来——

“军民团结,无往不胜”

几乎每个前来参观的人,路过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内的一门大炮时,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多问两句。这门九二步兵炮(原物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得来不易、之后又立下诸多战功,承载了诸多故事——

王必成任旅长的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是最早抵达长兴的一支部队。1944年,十六旅在附近的安徽省广德县杭村伏击了日本小林中队。这场漂亮的伏击战,我军用了短短一小时击毙了100多名敌军,还缴获了一件稀罕的宝贝——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及三发炮弹。在当时这可是先进武器。日军恼羞成怒,派出3000余人进行拉网式搜索。为留住战果,官兵们将大炮拆开,分装进两只棺材并埋到深山,藏在了敌人的眼皮底下。扫荡一个多月后,敌人悻悻而归。正是这门炮,帮助新四军在接下来的长兴战役中攻克了敌人的第一处据点。大炮此后一路跟随新四军南征北战,也被称为功勋炮。

战场上多点开花的同时,根据地建设也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为抗战培养人才的苏浙公学就是现存的革命旧址之一。学校内墙上写着“这里没有学士博士,只有宝贵经验的革命者”“这里没有黄埔军官,只有身经百战的老战士”,也是当年官兵们精神面貌的写照。学员们以膝盖为课桌、以操场为课堂。苏浙公学办学仅9个月,就培养了1200名党政军干部。正是这股艰苦奋斗的劲儿,让革命的大后方越发壮大,当时的长兴更是被誉为“江南小延安”。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正如新四军军歌里所唱,官兵们在长兴留下了众多令人动容的事迹:写下“我们的位置在群众前面”,与士兵们共抗危险,不幸殉职的政委韦一平;不为敌人引诱、不惧酷刑,至死不透露情报的13岁的小护理员徐昌胜;在烈火中英勇就义,视死如归的王元珍烈士。正是许许多多英烈的献身,让浙西迎来了解放的曙光。当地的民谣《金银花》里唱到,“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长兴的百姓们纷纷主动为前线的新四军战士运送粮食、军需物品,帮助抬担架、救助伤员。

“煤山镇80平方公里范围内这18处旧址,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内涵丰富且规模最大的革命旧址群……”参观行将结束,讲解员的一席话把记者的思绪拉回了现实。回望展馆,由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题写的“军民团结,无往不胜”牌匾格外醒目。时过境迁,“江南小延安”留下的精神财富,发人深省。

铭记历史,代代相传

纪念馆馆长陈峰平曾做过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师。将身边的历史保护好、传承好,是他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核心工作。“要保护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我们有义务文保员日常巡查,每月还有专职人员进行4次安全巡查,每年会定期修缮维护。”陈峰平介绍。同时,以纪念馆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走廊项目也在实施中,原本散落的革命旧址未来将逐步由点串成线。

抗战岁月逐渐远去,相关一手史料的整理工作也显得更加紧迫。“希望下一代不要忘本,精神能传承下去。”长兴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君说。据他介绍,这两年有关方面在全国各地搜集资料,挖掘更多生动故事,将最终编撰完成《长兴新四军英烈传》。

让刘君这样的老一辈欣慰的是,在当地孩子的眼中,依然能看到那种想要多了解新四军的渴望和热情。长兴县煤山镇槐坎中心小学离纪念馆仅数百米,经常有学生去纪念馆担任“小小讲解员”。煤山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慰问新四军烈士家属。

学校成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煤山镇槐坎中心小学校园里的两条主干道分别命名为“粟裕路”和“王必成路”,校内设有“奋进广场”“号角广场”和“军旅园”。新四军有“五铁”精神,这里师生的最高荣誉也分别是“五铁教师”和“五铁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走读研学及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等也都与红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地域特点,挖掘好红色素材,是我们的立校之魂。”该校校长刘敏森告诉记者。

前不久,师生们又把当年敌人扫荡期间,一位名为孙美香的乡亲受托照顾王必成旅长一岁多的女儿,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改编成了课本剧。新四军的故事,继续在这片他们战斗过的热土上传扬着。

新四军精神历久弥新

今天,所有在长兴读书的学生,都会在义务教育阶段体验两次难忘的军旅生活。2010年,多部门联手建起了长兴县少年军校总校。全县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都会分批次在这里体验4天3夜的集体生活,其间他们要站军姿、体验战术训练、人防演练、军事野炊,学习英雄事迹和国防科技知识。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从少年军校回来后,变得能吃苦了,在挫折面前也坚强起来了。

在长兴县教育局局长张向前看来,“生活在革命老区,身边有这么多红色历史文化和教育资源,必须要好好利用起来,要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自1991年首创双拥模范县以来,长兴县已蝉联浙江省双拥模范县城“八连冠”。“军民一家亲”的观念也深深嵌入了学校的育人过程。比如,小浦镇中心小学每年组织学生去当地部队参观。李家巷镇中心小学和部队合作,共同组织了“小小新四军”活动。县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等城区学校则与人武部合作,创办了人防(国防)大课堂,并将国防课列为必修内容。长兴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王桂安介绍,县级层面也将国防教育纳入中小学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人防(国防)示范学校。

提起今天的长兴,除了是革命老区县,还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全国百强县。“十三五”期间,长兴在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上升至第30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财政总收入在湖州市率先突破百亿元。长兴教育也在不断书写“学在长兴”新形象,为长兴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板、长三角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贡献教育力量和教育智慧。

今年3月,纪念馆又迎来了一群青春的面孔。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创作的反映新四军在长兴抗日故事的原创话剧《清溪谣》在这里建组。细雨蒙蒙中,在场全体人员齐唱《新四军军歌》。时光荏苒,传承、书写历史的接力棒又传到了新一代人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