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29日 星期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 唐炳炎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1.能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能正确定位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3.能抓住重难点,突出注意点;4.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5.教法设计和学法设计相结合,把能力培养放首位;6.及时全面收集教学信息;7.充分有效地使用道具;8.教学语言表达准确、精练;9.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有效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是积极表现的课堂,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是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有效课堂,最重要的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一、备课要有效

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只有对教材有深厚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一些美术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教学气氛活跃,但呈现出放任与浮躁,由此引出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美术课堂焕发生命力?

全国著名教师袁容曾在评课时说:“有些课总让人觉得味道不浓,平平淡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不细,所以他们也不可能把更多的知识教给学生。”笔者颇以为然,一堂深钻细研出来的课令人如饮醇酒。课堂教学中,只有深挖教材,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美育,才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曾有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做过这样的界定:有效的课堂应该是理趣与情趣相统一的课堂。长久以来,作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课堂气氛、活动设计等表象所掩盖,许多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过多考虑教学形式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其中的“含金量”。有效率的课应是充实的课,它不以有多华丽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具备有效性,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什么,是不是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效学习不仅有认知方面的要求,更有非智力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互动要有效

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发言、合作、评价的有效性对整堂课起着关键性作用。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尤为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只青蛙掉到一个坑里,因为坑很深,上面的青蛙就对它们喊:“别跳了,坑太深了。”一只青蛙果然没跳,趴在坑底,太阳出来时被晒死了。另一只青蛙却一直跳个不停。外面的青蛙越喊,它跳得越欢,最后一跃跳出了坑。上面的青蛙问它为什么能跳出来?这只青蛙回答:“我误会了。因为我的耳朵听不清,以为你们都在给我加油呢!”

在笔者的教学体会中,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越高,想要成功的愿望和表现欲越强。一旦教师布置完作业并强调:谁先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作品,就可以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这时,就会发现全班学生在争先恐后地绘制作品,以最先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为傲。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和好评,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会更高。相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表扬班里几个画得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进步也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失去了对美术课的兴趣。

当然,进行鼓励性评价必须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都向高一层次挺进,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在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在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三、在有效中创新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美术不同于数学题只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去欣赏和评判,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

西班牙画家米罗在学校学习时就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教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参照进行静物写生,喜欢“求异”的米罗完全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而是画了一幅“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一周蒙着眼睛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教师的这一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他对形体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画坛上的巨人。

这一例子证明,在承认艺术的规律性与偶然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充满着人的主体意识介入的能动性,掌握技术与推动创造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任何表面上对学生的“规范”都要慎之又慎,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范”就是扼杀。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头脑中最机敏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美术教育既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