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1月20日 星期

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 李校堃

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科技等颠覆性科技的崛起,正加速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的教育应助力国家在这个大变局中抢占先机,走向国际舞台中央。面向未来,我以为核心任务仍然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十几年前钱学森先生就曾发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但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因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作出一系列的改变,打造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雨林”生态才能够见到成效,这需要一段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培养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从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开始。我们都知道,孩子小时候有着天生的丰富想象力,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际上这就是创新能力的雏形。人类很多的发明都是从想象慢慢变为现实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因此,我们要对孩子的想象力给予充分的重视,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条件。为什么很多人小时候富有想象力,到了高中、大学反而没有了呢?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教育的方式,我们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型教育、应试教育的阶段,我们要求孩子回答的是标准答案,评价的维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孩子们一些富有个性的想法被早早否定了。我曾见到小学生的试卷上有一道题目问秋天的特点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整齐划一:“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看似没有错,但实际上在南方很多地方的树在秋天是不落叶的,到冬天甚至春天才落叶。因此,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那想象力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要慢慢改变填鸭式的教育,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用单一的成绩评价来考核孩子,要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去大胆想象、发散思维,这样他们长大之后才能敢想别人未想之事、敢做别人未做之事。

培养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很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但不少发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在医学领域,很多先进的医疗器械不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发明的,而是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不足并设法改进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育者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记住一个个知识点,还要让他们通过实践进入课本之外的应用领域,鼓励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创造性的思维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创新可大可小,只要是别人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改进,即使再小也是一种创新。这几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就是希望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有的甚至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成功,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作用,和学生一起努力去攻克难关,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向难而行、愈难愈进,用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探索。

创新能力的培育还需要哲学的滋养。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并且具有反思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特点,可以训练人的思维方式,让人用更加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问题。科学史上的很多伟大人物都是兼科学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例如笛卡儿、莱布尼茨、马赫、帕斯卡等,爱因斯坦自幼也酷爱哲学,正是由于他具备哲学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才能在进行学术探索的过程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终成为20世纪科学家当中最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代表人物。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的教育,不一定非要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贯穿一些哲学思维,教给学生一些哲学的基本原理,例如辩证法、系统论等知识,为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因逻辑分析而条理清晰、因辩证思考而思维灵活、因坚守信念而奋斗不息,从而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独立性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