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8日 星期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创新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纪实

□左希庆 王钟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职院”)的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作为“王牌”专业群,近年来不断在专业建设上取得标志性成果:2011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专业;2016年,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入选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项目认定;2020年,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湖职院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工匠型人才培养之路。

探索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于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季更是他们的收获季。“从2020年10月到现在,学院已经举办了2场专场招聘会和10多场企业宣讲会,大部分学生都已落实好实习单位,甚至部分学生被多家企业同时录用。但我每天仍要接到很多企业的电话,基本上都是希望学院能继续‘挖掘’毕业生前往实习就业。”湖职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季超逸告诉笔者。

该专业群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机电学院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015年以来,专业群瞄准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根据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协同创新创业、培养金牌蓝领”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工匠精神、工匠素养、工匠技艺培育为主线,依托通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三大平台,持续推进“涵养匠心、锻造匠技、磨砺匠才”的三阶段递进式工匠型人才培养路径改革与实践。

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工匠型人才成长规律,强化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底层共享、核心分立、顶层互选”的开放共享课程体系,实现工匠精神培养全覆盖、工匠技艺培养多元化。通过优化公共通识课程和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实现专业群基础课程的底层互通;对接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结合专业群内各岗位能力培养标准,优化专业群核心课程;以多元综合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群互选课程,供专业群内学生根据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专业群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湖职好课堂”80门,立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项。专业群骨干教师主编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8部。

实施德技、专创、课证三融合育人。通过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和企业岗位综合实践等载体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周期,并依托考核驱动有效实施;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创新试点班和专利小班等专创融合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融合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通过将毕业证书所有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衔接,实现学分、课时的互换。近5年共完成10多个专利小班和4个专创融合班的人才培养,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100%。

构建能力递进式工匠型人才实践平台

“作为电气设计人员,除了要了解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更要具备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在机电学院创新工场的实践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历练,为我参加工作后能负责西奥电梯轿壁装箱线自动化系统设计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专业群2017届毕业生、湖州典诺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王自力告诉笔者。

王自力口中的“创新工场”是机电学院2016年成立的工匠型人才培育孵化器,主要由机器人创新、自动化创新等4个创新工作室和工业控制、电工技术等8个师生工作室组成,师生共同入驻,通过面对面指导、点对点传授,形成课中课后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实施“四个一”年度创新培养计划,即成立一批创新类社团、举办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举办一场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创客项目,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进入“创新工场”后,大一学年通过体验、跟班等形式,参与认识体验项目和岗位体验项目,了解专业,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大二、大三学年,学生在项目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期项目课外分散式研习,通过不断交替的“做中研、研中创”,提升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

除了“创新工场”,机电学院依托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校内),融合教育部“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应用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等项目,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工匠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托湖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师徒传帮带模式,突出工匠型人才职业核心精神培养。

通过“实训基地+创新工场+大师工作室”这一能力递进式工匠型人才实践平台培育的学生不断在技能大赛和专利创新上创造佳绩。近5年共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团体二等奖、“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团体二等奖、“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赛项团体二等奖、“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团体三等奖等9项“国赛”团体奖和51项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项;学生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20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件,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全国高职院校第37位。

创新工匠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开学以来,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三期(高端装备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工程项目)获批浙江省2019—2020年度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工程项目,校企共同投入3100万元的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近年来,伴随着一个个产教融合大项目、大平台的频频“落子”,机电学院逐步探索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基地共建、质量共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依托浙江省“十三五”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化与久立集团、吉利汽车、湖州机床厂等10家地区龙头企业合作,组建企业订单班20余个,实施共同招收学生学徒、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场地、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进行学业评价等六大举措,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人才供需匹配度不断提升,专业群已经成为区域产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近3年毕业生“留湖”创就业比例已超过40%。

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利益共同体。依托湖职院产教融合发展联盟,联合近30家地区龙头企业、合作企业和行业协会,成立了智能制造、智能电梯、新能源汽车等专业产教融合联盟,在共享校企合作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建职业教育体系、共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形成联动。与久立集团合作共建久立产业学院,引入100万元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校企双向流动,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一师一企”制度,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岗位轮训、技术服务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引入35名紧密型合作企业导师充实到兼职教师团队,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专业群骨干教师连续3年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集体,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1人、“南太湖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

当前,浙江省正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产业新引擎,湖州市发挥长三角中心腹地优势,正积极推进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全国绿色智造名城。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群将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精心培养更多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新的起点上,再攀高峰!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