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月8日 星期

打造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30分钟学习圈”开启杭州市民美好生活模式

□本报记者 胡梦甜 通讯员 李 品

在杭州西湖区蒋村街道,8个社区活跃着69个学习型社团,其中“蒋村女子合唱团”更是被誉为“家门口的音乐学院”;在临安区於潜镇,全民终身学习的触觉延伸到农村各个角落,大批新型农民走进课堂,通过参加成校培训,学习开网店,当店小二,实现就业增收;在拱墅区小河街道,以运河为中心轴,以东引入自由开放的单向空间,以西建起文化记忆馆、同心文化站等传统文化体验点,传统和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

闲庭信步间,杭州随处可见一派其乐融融的学习场景。在家门口追逐“诗和远方”,日益成为杭州人共同的期许。而这背后的驱动,正是杭州倾力打造的“30分钟学习圈”。

就近共享,让市民时时入“圈”

“自从有了这张学习地图,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家住下城区的张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前阵子,张奶奶通过学习地图,找到离家步行只有10分钟路程的下城区社区学院,报了智能手机课,几周下来还真学到不少。

张奶奶口中的这张学习地图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享学地图。只要关注微信公众号“享学下城”,在菜单栏点击“享学地图”,手机屏幕就跳出了下城区各类场馆、社团、培训点信息。地图可以自动定位市民所在位置,并智能推荐就近学习点。

为了实现家门口的终身学习愿景,下城区社区教育正倾力打造“一图一盟一空间”的下城市民学习三年行动计划。“一图”即“享学地图”,指的是基于用户视角的市民学习移动地图。“一盟”即“市民学习微联盟”,是下城市民学习点或社团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一空间”即“下城市民学习空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整合全域学习点资源,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学习服务。

“要让终身学习便捷起来,在信息时代,尤其要大力建设‘互联网+终身学习’平台,让‘人人爱学习、时时在学习、处处能学习、事事讲学习’的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杭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而这正是杭州成人教育近年来的用心所在。

早在2016年,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构建市民学习圈 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的意见》,着力打造“30分钟学习圈”。“十三五”期间,杭州市认定51个示范学习圈、305个示范性社区学习型社团(学习共同体)。如今,杭州市民家门口的“30分钟学习圈”遍布各个街道(乡镇),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新风尚。

上城区紫阳街道依托社区便民惠民综合体建设,在12个社区建设市民学校分校,使其成为散落在各个社区的学习服务“卫星”;西湖区北山街道仅2.49平方公里,寸土寸金,街道联系走访了辖区省图书馆、省歌舞剧院等40余家省市区文教单位,与辖区24家文教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打造共建学习圈;萧山区将萧山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萧山学习港作为萧山全民终身学习的信息平台,平台融社区教育和自主学习、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社区教育和社区文化于一体,上下贯通,确保当地居民步行10分钟到达社区市民学校,车行10分钟到达镇街社区教育中心,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区的“10分钟学习圈”……

在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曲连冰看来,“30分钟学习圈”的建设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构建全纳、开放、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市民素养与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自主“配餐”,增强“圈”的引力

自从加入学习圈,年过七旬、性格内向的查阿姨变得越来越开朗。当她踏入学习圈的那一天开始,就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活力。她欣喜地发现,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是学习圈中一个活跃的细胞。

查阿姨加入的学习圈是上城区大学路社区的情暖夕阳社团。社团会根据社区老年人的特点、爱好,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娱活动,包括戏曲、书画、手工、烹饪、广场舞等各项内容。查阿姨特别喜欢听别人吹葫芦丝,学葫芦丝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如今,查阿姨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每周六上午8:30,她都要参加葫芦丝课程,跟着教师李晓文学习吹奏技巧。不仅如此,查阿姨还积极参与到社团的志愿服务中,结对了一名93岁高龄的阿婆,陪她聊天,照顾她的生活。

在杭州各个街道(乡镇)打造的学习圈内,活跃着近7000个社区学习共同体。加入共同体的市民中,有为圆年轻时的音乐梦,学唱歌、学乐器的;有为了出国旅游,学外语的;有结交新朋友的……虽然他们的目的迥然不同,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却十分明显:为了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因此,“30分钟学习圈”致力于让市民享受终身学习的乐趣。

不仅如此,立足杭州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挖掘与整合本土文化中的学习资源,融合城镇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杭州还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色学习圈。

萧山花边作为省级非遗,萧山靖江百姓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萧山花边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成为靖江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街道建起萧山花边陈列馆,将其作为萧山区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立萧山花边靖江传承团,开设花边网络课程,在技艺传承中守住文化根基。

在西湖区,灵隐街道辖区利用杭州植物园打造最有美丽色彩学习圈,浙大玉泉社区利用浙江大学高校资源打造最有学习氛围学习圈,求是社区利用黄龙体育中心体育资源打造最有运动生命学习圈……借助地域资源,一个个独具韵味的学习圈悄然形成。

立足需求,彰显“圈”的效应

1月4日下午5:00,一群刚放学的小朋友陆续走进滨江区闻涛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教师已经准备好课堂要用的材料,等候着小朋友们的到来。这是一堂亲子手工贺卡制作课。各种色彩纸、装饰品在小朋友们的手中翻转,一张张充满着奇思妙想的贺卡慢慢有了雏形。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有小朋友说:“做手工真是太有趣了,还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值得一提的是,这堂手工课通过直播平台全程在线直播,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直观了解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活动。

近年来,杭州许多街道、社区整合办公用房和场地,开设“四点半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放学后作业指导、托管等公益性服务,周末、节假日还会面向社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四点半课堂’为社区孩子搭建起一个放学后互助学习的场所,同时也解决了上班族家长头疼的‘四点半’难题,极大增强了居民对这座城市及所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曲连冰说道,“‘30分钟学习圈’打通了学习点和市民间的信息桥梁,但要真正做好终身教育,还要在深化教育服务上‘做文章’。”

带着这样的思考,杭州的终身教育将目光投向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西湖区蒋村街道的朝阳工程通过早教、青少年假日活动、留守儿童教育等关注辖区婴幼儿及青少年健康成长;正阳工程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和企业职工的知识与技能;夕阳工程旨在通过创办老年大学和老年俱乐部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三大工程,满足了不同群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只有亲近居民,才能找到合适的载体去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滨江区社区学院院长赵国祥看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社区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居民真正的需求,只有扎根社区,才能为居民提供“接地气”的服务。“滨江区社区教育联络员”就是在这样的摸索中应运而生。这些联络员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居民的现实需求,并据此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联络员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能力,社区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社会治理、社区文化、现代营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