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

面向未来,构建现代化高教治理体系


□本报记者 汪 恒

高等教育治理近年来一直是高教界的热议话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当中,更是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让推进高教治理有了更清晰的时间表。高教治理为何重要,面临哪些挑战,又会给未来高校办学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

在日前由亚洲教育论坛、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共同举办的第八届高等教育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就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和瞩目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再提升”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与其他行业、领域一样,需要在充满动荡变革的事业中来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说。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看来,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体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5%左右。“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就是做好制度设计中的各项统筹。”别敦荣表示。

治理问题牵动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我们过去常说的千校一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都能归结到治理模式上。治理模式制约着办学模式,办学模式制约着教学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认为。在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看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涉及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专业体系、办学模式、内部治理体系及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关系到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要把发展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线,来着力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有沿袭过去集中统一领导、权力高度集中、步调全国统一的影子。这与目前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存在很多内在冲突。”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川表示。马陆亭则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总体以借鉴为主,我们对世界上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模式都有所研究,现在是时候考虑我们自己的道路了。”

深入推进高教治理,会给高校的外部环境带来哪些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仍然是改变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胡建华表示。但他同时也强调,这是一项“深水区”的改革。“艰巨性与深刻性主要体现在改革将触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为大的治理观念、高度集权的治理体制、长官意志的治理行为和法治淡薄的治理习惯。”胡建华认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要扭转管理过多、治理过少的情况,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周川建议。

在高校内部探索“良治”空间

“大学校长圈,也流行‘姜还是老的辣’吗?”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爱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大学校长的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过去30年里,校长们的平均年龄增长了10岁左右。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的治理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也需要有丰富治校经验的校长“坐镇”。“这启发我们,大学管理的专业化趋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除了政府要转变思维模式,避免把大学当政府机构来办,还要推进大学校长的职业化,由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转变,选出优秀的校长、书记,建立市场的流动机制。”刘爱生说。

提升决策水平是高校内部治理的核心环节。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认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尤其要提升大学的领导力,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角色关系,提高专业化能力。“大学校长必须要转型,要从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中走出来,掌握更多现代管理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从学者型转向管理型。”宣勇补充道。

高校内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也亟待理顺。“学院是学术生产机构,若它没有成果、没有学术生产是没用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大学的学术属性,结合基层学术,激发我们教师的潜能。”川师大校长汪明义说。“在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要避免‘绩效主义’的功利化倾向,认识到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偏重于对教师成长的引导和激励。”川师大副校长张海东表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曾在4所高校工作过。他认为,高校在学科发展中,容易出现不正确的学科政绩观,甚至出现“学科锦标赛”现象。“高校书记、校长要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来看待学术与权力。”李剑萍说。“在大学制度中,我们要避免追求一体化、一致性、功利性等价值取向,避免学术在发展中偏离了方向。”别敦荣说。

高校内部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软实力要素。在《高等教育研究》杂志主编刘献君看来,大学本身就是文化孕育的产物,大学治理更需要文化。高校要坚持围绕共同目标、通过共同创造、达到共同发展的原则来完善组织文化。“大学创新的空间非常广阔,可以通过创新行政文化、学术文化、人文文化等来实现大学成员的共同发展。”刘献君说。“大学的组织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标签。不需要发动或动员,教师和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学校很自然地运转,这就是良好的文化。”别敦荣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