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8月24日 星期
嘉兴学院:
在产业中寻找新工科建设突破口


□本报记者 汪 恒

教育部今年5月提出,将创办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深入推进新工科发展。仅一个月后,嘉兴学院就与当地企业三江·嘉化集团签约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双方将进一步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进行探索。首期,企业就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嘉兴学院之所以能喝上新型学院建设的“头口水”,与校方在新工科建设中坚定不移的产业导向息息相关。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嘉兴学院紧密对接地方新兴产业,依产业需求建专业,凭技术发展改内容,让校外的优质资源成了工程教育持续变革的“源头活水”。

对接产业,拓宽培养思路

“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有一个‘云’‘管’‘端’的说法,对应云端服务、通信管道和移动终端。但以前培养的学生,技术能力不能完全覆盖这三个领域。后来,我们把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组团’,形成完整的‘云’‘管’‘端’链条,满足了企业的一站式人才需求。”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朱耀东说。朱耀东提到的“组团”是指学校几年前开始推行的学科专业群建设。嘉兴学院依据服务地方的角度,在校内各专业中分出8个学科专业群,尝试通过学科专业和产业的一体化建设,最终实现“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前各个专业各自为政,现在形成了更有力量的‘拳头’。”朱耀东说。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新工科建设需要密切关注产业的新趋势。我们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定为新工科建设的主要路径。”教务处处长朱蓉告诉记者。在她看来,这也是解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的关键所在。

“我们希望实现这样一条工程教育的闭环:人才需求紧贴行业企业,育人过程与行业企业协同,业界参与评价环节。”朱蓉说。以产业发展为风向标的理念,正逐步渗透到各工科院系的培养思路中。“专业建设不能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海东认为。他就曾带着人才培养方案去请企业工程师提建议,并把企业专家请到毕业设计答辩现场。该学院的相关专业中也及时增设了同类高校中不多见、但又为嘉兴地区材料产业急需的功能高分子方向和纤维极复合材料方向。教务处副处长彭文利说:“强调产教融合之后,工科学生就业时上手更快、适应性更强。同时,教师也在进行科技服务时更有针对性了。”

持续的合作还让专业与产业碰撞出新的火花。三江·嘉化集团2003年开始就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一开始只是简单的项目来往,后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如今,企业又带着“10年之后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何从现在开始进行技术储备?”的问题找到学校。双方研究决定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尝试开展专业学科复合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工科学生的研究往往只局限在某一特定专业。然而很多新概念、新想法需要跳出圈子‘奇思妙想’,需要增强多学科概念。”嘉兴学院社会合作处处长助理李以名说。未来技术学院计划采取“企业出题”的方式,召集校内外多学科的领军人才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同时,还将开出一系列交叉学科课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问道业界,重构教学内容

“5年下来,就是天壤之别——”智能制造业这几年的迅速发展让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风立常常感觉“时不我待”。为避免学生专业所学与业界脱节,机电学院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对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只聚焦4类,即企业工程师带来的生产实践类课程、本校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和专业外语类课程。

“之前,很多选修课只是专业理论的简单拓展,内容大多陈旧。而企业工程师所经手的项目、教师刚做完的科研,都是新的,更贴近产业发展。”黄风立表示。和企业互动的增多,成了嘉兴学院各工科专业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的“催化剂”。比如,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依托ICT产教融合基地,将专业选修课改为项目教学,由企业工程师来授课。此外,该学院还组织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互听课,汲取各自所长,并就一些时新的课程共同编写教材。“我们要借助多元化的协同育人,促进原有教育教学体系的优化。”朱蓉说。

“业界资源的优势之一,在于能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工程实际环境,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黄风立认为。他所在的机电学院和企业合作,开设了在校内学理论、在企业做实践的“耐思英才班”和在企业同时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的亚特机电学院。材纺学院则从大一的专业导论课开始,就让企业工程师登台讲授,并将学生带到车间感受氛围。在大四学生去企业实践之前,学院还会针对各家企业生产业务的不同,增加固相聚缩、差别化纤维工艺等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机电学院则根据企业和学生反馈,提高了专业上机实践课的考核标准。“像机械制图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企业后首先会接触到的,要提前打好基础。”黄风立说。

在数信学院,院方特别设置了贯穿4个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由具有5年以上行业经验的企业人士来向学生介绍行业和未来职业发展路径。“他们比校内教师更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避免了纸上谈兵。”朱耀东表示。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