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7月6日 星期

小组评价,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


□本报记者 朱 丹 通讯员 潘略辉

“3年的小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中,我们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中考结束后,温州市第四中学毕业班的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综合素质考评表,回忆起过去3年小组学习的点点滴滴。表格中的评价数据来源于同伴之间的学习过程,囊括了他们初中阶段的所有行为表现。

在温州四中,无论是课内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实践活动,都是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该校于2014年以“完美小组”评选为载体,探索形成了班级小组捆绑式评价模式。何谓“完美小组”?据了解,“完美小组”是指日常行为习惯、学习过程和综合实践及兴趣特长这3个维度表现突出的小组。“这是一种为了让学生学习实现最大化的过程性评价,因为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完美’,才能不断趋向‘完美’。同时,这也是一种多元化评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满足了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副校长陈立钢介绍说。

作为评价主体,班级小组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每学期,各个班级会重新组建学习小组,小组人数约为6人,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分组,而是一个小组文化创建的过程。小组成员们首先要民主推选组长,然后商量组名、组标、组规等,从而生成各自的小组名片。”该校教师林丽娟告诉记者,开展小组文化建设是评价改革的基础,学校会在小组成立后第一个月的月底进行小组文化建设评比活动,评选出的班级小组将在全校推广其小组文化建设的经验。

事实上,这仅仅是班级小组评价的第一步,而后才是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的一系列评比。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各班实行小组轮流值周,并根据班级班规进行量化评估。例如,作业完成情况、课间文明、运动锻炼、卫生清洁等都是日常行为习惯的考核内容。每周轮到的小组除了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评分,还要记录“每日一事”,叙述和评价一天中发生的特别事件。这种小组之间相对柔性的评价,使得学生们不断地被认可,其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在课程学习中,每个小组都会拿到两份评价表——小组学习过程评价表、班级小组课堂学习周考核表,分别由组长和学习委员记录完成。从自主完成导学案到组员合作探究,再到小组展示与点评,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都被记录在册。经过反复实践,该校的小组评价越来越聚焦于学生如何学习,而教师们也开始关注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去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如今,小组成员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即便是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逐渐找回学习的自信心。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达到既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整体进步的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陈立钢说。目前,该校开设了包括航模、影视、门球等在内的20多个拓展性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多元平台。近年来,学生们在校内外举办的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活动中不断崭露头角。对此,学校针对不同的拓展性课程,设置了兴趣特长类星级少年,如“创客之星”“门球之星”等,而这些都被计入“完美小组”的考评中。不仅这些,学生们在综合实践类活动中积极参与也有着相应的激励措施,譬如由全校师生评选出来的“责任美少年”“公益美少年”等。

每一周、每一个月、每半个学期,班级小组的评价数据都会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到了学期末,根据量化数据评选出“完美小组”,并由班级层面、学校层面分别表彰。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该校对表彰形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针对七年级学生,有观赏自选电影,也有感受陶泥、模型制作;八年级学生的奖品更具体验性,如为同伴刻制一枚印章,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等;九年级学生可以自选物质奖励或是团队游戏。经过6个学期的小组学习后,每个毕业生都会拿到一份累积了整整3年的评价数据,这也成为该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